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檢驗實習生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實習,是醫學生從學校走向工作崗位的過渡時期,是職業道德和技能根基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于普通專科醫學檢驗學生來講,如何在有限的學習和實習階段將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操作技能相結合,初次面對病人和就業競爭時如何調整心態、扎實基礎和踏實專研,是帶教老師應該注意的問題。筆者現將臨床檢驗實習帶教過程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一、做好崗前培訓工作
實習的崗前培訓是學生角色轉換的一個必要過程。入科前,向實習生介紹科室概況、人員結構、儀器設備、工作時間等。針對專科學生,合理安排實習內容及轉科時間,是提高實習效率、保證實習紀律的前提。由于實習期間學生多,學歷不一,專科學生和本科學生、研究生一起實習,在知識上有差距,心理上會有自卑感,帶教老師一定要多給予關注和鼓勵,認同其優點,使他們建立信心,消除消極心理。對于初次接觸病人的專科學生,教師一定要強調以人為本,樹立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對檢驗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提出具體要求,建議學生及時復習書本知識,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適應臨床發展,敢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二、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識
生物安全對人體健康影響因素多、作用大,切實關系到每個醫務人員的生命安全。目前,普通專科教材對生物安全有關內容講述較少,實習生的安全意識較淡薄。因此,帶教老師必須對專科學生進行醫療安全和生物安全的專門培訓,要求實習生遵守實驗室的各項安全制度。在進行可能接觸到血液、體液以及其他具有潛在感染性材料操作時,應戴一次性手套,必要時戴防護眼鏡,穿隔離服,要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克服僥幸心理,杜絕醫源性感染。
三、加強實習生的專業知識學習
專科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比本科學生要基礎、淺顯些,很多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上都沒有本科生好。筆者在帶教提問的過程中發現,專科學生沒有完整的知識鏈,對于很多概念都模糊不清,常不能連貫地推導和分析檢驗結果。因此,教師必須多和學生交流,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建議,鼓勵實習生在課下堅持書本知識的學習。實習過程中,要求他們將所學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在實際操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專業知識,還應加強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的知識水平能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四、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現代醫學檢驗發展快、要求高,檢驗人員的操作水平直接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由于普通專科學生在校期間開設的實驗項目有限,接觸的檢驗儀器較少,他們的動手能力較差,操作不規范,判斷結果不準確。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自動化儀器取代手工操作,使得實習生不再重視手工操作能力的培養,往往學到的只是儀器簡單的操作過程。因此,教師在帶教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儀器的結構、實驗原理和注意事項外,更應該強調手工檢測的重要性,如臨床檢驗顯微鏡下的細胞識別和微生物檢驗中的手工操作。各項目的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都應詳細講解和示范,為專科實習生在今后的基層醫療單位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樹立質量控制意識
普通專科醫學檢驗教學大綱中沒有開設專門課程學習實驗室質量管理,學生對于全面質量控制的意識不強,對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質控操作不夠規范。帶教老師必須從一開始就讓實習生了解質量管理程序,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在實習中,教師言傳身教,分別在檢驗分析前、中、后易出現問題的環節親自示范,講解其重要性,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對于“全面質量控制”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要求實習生參與實驗室內質量控制的操作及分析,參與室間質量評價,了解其作用和目的,切身體會質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綜上所述,扎實基礎、理論聯系實際、有強烈的責任心是我們帶教實習的核心內容。專科層次的學生今后學習、進修的空間很大,在實習期間注重自身的醫德醫風、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帶教老師更要重視帶教任務,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醫療技術和修養,把實習生培養成為良好的醫學事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林旭常,張木坤,余小青.醫學檢驗實習生的帶教體會[J].黑龍江醫學,2012,2(36):142-143.
[2]張云霞,陸海霞.醫學實驗室檢驗人員生物安全防護的探討[J].實用醫護雜志,2007,14(06):770-77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654-02
近年來,檢驗醫學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包括新的檢驗方法的不斷建立,各種自動化檢驗儀器的更新換代等,新方法、新設備、新技術的發展都對醫學檢驗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擴增,開設中專、高職檢驗專業的學校越來越多,然而,隨著檢驗人才的增多,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減少,同專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些新問題的出現給高職高專的醫學檢驗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因而如何提高高職、中專醫學檢驗學生業務技術水平,面對擇業壓力必須有的放矢,讓實習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檢驗技能以適應中小醫院、衛生院、社區中心檢驗人才的需要,重點從臨床實習工作進行全面的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顯得非常重要。
1 做好檢驗醫學生臨床實習崗前教育培訓
辦好崗前教育培訓,讓實習學生充分認識到遵守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崗前教育是實習生邁出校園踏進臨床實踐生活的第一步。每年實習生在進入科室實習時,由科主任及教學秘書介紹醫院及科室情況、服務宗旨、工作流程、詳細介紹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要求、實習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請銷假制度及如何消除安全隱患等,讓學生充分認識遵守規章制度的重要性[1]。
2 配備基礎實驗設備,加強實驗室整體建設
完善的實驗室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前提,學校及教學醫院應加大對實驗室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及時補充新儀器,新技術,使實驗教學緊跟學科發展前沿,迅速與醫院接軌,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過渡基礎。結合高職學生未來工作的實際情況,學校和教學醫院要購買了大量中小醫院日常檢驗工作所需的儀器,比如普通光學顯微鏡、離心機、電泳儀、分光光度計、半自動的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等等。讓實習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檢驗技能以適應中小醫院、衛生院、社區中心檢驗人才的需要。
3 提高帶教老師的知識和修養
帶教老師是醫學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社會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的傳授者,他的教授對象是醫學實習生,他是整個臨床實習帶教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路人,其能力是關鍵,作為一個帶教者,要有豐富、廣博的醫學知識寬度,并具備某一專業深度,系統掌握本專業扎實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熟悉本專業在國內國際的發展動態,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養、思想道德和醫德醫風修養,這樣才能在臨床帶教過程中,運用自己豐富、廣博的醫學知識和良好的自身修養的影響力、感召力,促使實習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樹立為患者服務的思想準則,把實習生培養成為良好的醫學事業接班人。
4 樹立實習生的生物安全意識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對生物危害進行有效控制的理論及技術措施的學科。實驗室生物安全事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醫務人員應切實強化生物安全意識,醫療單位應高度重視醫院感染控制,臨床實驗室要重點抓好安全管理和質量管理。目前的專業教材,對生物安全有關內容論述較少,實習學生的生物安全意識淡薄,是影響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隱患,因此,實習生在上崗前要先進行生物安全培訓,然后再進科室實習。
5 針對崗位需要和臨床實際,開設具有代表性并與醫院接軌的實驗課
高職高專的辦學理念是以培養市場需要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為目標,所以在醫學檢驗項目的選擇上應該與醫院的實際工作緊密聯系,這就要求學校和醫院開設一些經典的并與實際工作相吻合的實驗內容,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原理,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2]。
6 加強基礎實驗訓練,提高實習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檢驗醫學是一門實際操作性極強的學科,需要極強的動手能力。由于學生在學校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論學習上,對檢驗儀器了解不多,動手機會相對較少,因此他們大多動手能力差,操作不正規,因此我們在帶教過程中,不管是血液檢驗、生化檢驗、免疫檢驗還是微生物檢驗,不管是手工操作還是儀器管理運行,對其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都加以詳細講解和示范,養成其規范操作的良好習慣。對于形態學的內容則要求其多加練習、反復辨認,直至掌握[3]。
7 樹立實習生的質量管理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
臨床實驗室開展全面的質量控制,是提高檢驗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隨著質量保證體系理論和實踐的成熟,已發展成為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質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質量控制,分析前和分析后都對檢驗結果的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分析中的質量控制更是臨床實驗室質量保證的核心。因此我們從一開始就要讓實習生了解質量管理程序,樹立質量管理意識,參與質量管理工作,切身體會質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
總之,臨床實習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走向社會的關鍵階段,在新形勢下只有正視檢驗專業實習生實習與就業的矛盾,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制定相應的對策,方能保證和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檢驗工作者。保證實習教學質量,完善實習教學管理,提高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在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較好地完成,作為帶教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大膽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提高實習教學水平,為醫學事業的發展培養高質量的醫學檢驗人才。
參考文獻
[1] 孟茵,李玉云,郝艷梅,等.如何擺正實驗教學在醫學檢驗教育中的位置.淮海醫藥,2004,22(3).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在正式進入工作前的重要教學階段,而醫院實習質量管理對醫學生實習情況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創新醫院實習質量管理系統,有助于提高醫學生實習效果,從而達到提升醫學生的專業素質與水平的目的。文章根據本院實際情況和日常管理工作需要,利用Delphi應用軟件和SQLServer數據庫軟件設計三級醫院全科實習質量管理系統,從而提高教學管理效率與管理質量,文章介紹了該系統的窗體結構設計及系統量化考核等功能的實現過程。
【關鍵詞】
數據庫軟件;全科實習質量管理系統;教學管理
臨床實習是醫學專業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發展的重要環節,是課堂學習的延伸,也是醫學生進入邁入工作的重要過程[1]。實習質量直接關系著醫學生今后在自己崗位工作的溝通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是培養醫學生專業素質以及工作技能的重要階段。一直以來,醫院全科實習生信息資料管理作為醫院科教科管理的重要部分,結合我院全科實習生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根據直接有效的原則,利用Delphi應用軟件的SQLServer數據庫軟件研究制《醫院全科實習管理系統》用于存諸與管理實習生各種資料。因其經濟,高效,收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1全科實習生質量管理系統功能
1.1全科實習生基本資料管理部分
(1)存儲全科帶教老師所在的科室、職稱、特長以及照片姓名等資料信息,并提供這些信息的瀏覽與修改服務,這些服務可以批量處理,也可以按照實際情況單獨處理[2]。此外,還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便于瀏覽、查找。(2)存儲全科實習生的專業、年級、院校、姓名、照片等資料信息,并提供這些信息的瀏覽與修改服務,這些服務可以批量處理,也可以按照實際情況單獨處理,還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便于瀏覽、查找。例如可以在搜索欄中輸入“男”,就能夠顯示所有男實習生的信息,輸入年級,就可以瀏覽這一年級的所有實習生,便于統計篩選[3]。此外,系統還提供資料信息的打印服務。
1.2考試考核成績管理部分
只用把實習生的考核成績錄入到系統中,就能夠與帶教老師聯系,并且能夠對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例如計算總分、平均分、方差等)。還提供成績表打印功能。
1.3量化考評(操行評定)管理部分
在系統中設置考核標準,在學生出現違紀或者嘉獎情況時,按照系統界面的顯示選擇項目,進行相應的扣分或者加分。此外,還能夠對考評結果進行瀏覽、分析,打印考評結果。
1.4全科實習輪轉計劃管理部分
用戶通過填寫計劃表直接制定年度實習輪轉計劃,以后自動顯示當天每個科室實習生人員分布情況。打印輪轉計劃表。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各指標之間的關系采用直線相關分析,各組間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同一帶教老師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分析。
2應用
在全科實習生來到醫院以后,將其信息資料錄入到系統中,統一對其制定實習計劃。在確定實習計劃以后,可以在系統中查詢所有實習生的分布情況,也可以將實習生信息打印出來,供點名使用[4]。若實習生發生違紀行為,也可以記錄在系統中,有系統根據醫院規定對學生進行量化考評。同樣,若實習生表現突出,也可以根據相關制度對學生進行加分獎勵。這些量化成績都是學生總成績的一部分。學生完成實習工作離院以后,系統自動刪除所有實習生的個人信息。錄入,帶教老師工作水平、專業水平評估數據收集是通過季度考核、每周科室主任評價、集體評議進行收集。重點科室評估收集科室的數據,帶教老師對帶教對象的熟悉度,是每周檢查時必須提問帶教老師的問題。全科實習生對帶教老師的反饋意見評分。
3總結
提高實習效果,培養醫院需求的高質量醫學生,是實習教學的核心。而醫院實習質量管理,能夠對醫學生實習的質量以及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文章基于現代醫院實習質量管理的基礎上,利用Delphi應用軟件和SQLServer數據庫軟件設計三級醫院全科實習質量管理系統,以實現醫學生實習質量的提升。醫學生從課堂學習進入醫院實習后,醫院為了能夠讓醫學生更好的進入實習生活中,可以進行適當的實習培訓,讓以學生在實習前了解到各自工作質量對患者的影響;如何正確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何處理醫患關系;如何利用醫院資源、設備以及技術等,讓醫學生能夠對工作職責以及范圍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并為醫學生提供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了解醫院的各項規定規范。在經過比較全面的實習培訓后,讓醫學生能夠更加快速適應實習生活[5]。醫院需要對實習生進行統一管理,并確定相關負責人,帶領醫學生進行各科室的實習工作,并對實習生的臨床實習效果、考勤以及失誤做出客觀的評價,每周進行一次工作考核與查勤,認真指導醫學生進行實習日記的書寫,以身作則,嚴格要求醫學生遵守各項職業操作和規范;定期向學校以及實習管理部門匯報醫學生的實現情況,而實習質量管理部門需要定期對醫學生進行一次大查,對實習生的工作情況、專業水平、操作能力、遵守規范情況等方面進行考核,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保障醫學生的實習質量。醫院需要針對實習生的表現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實現計劃以及標準,讓實習生熟悉各科室的理論、操作,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明確實習教學目標,實現實習生實習質量的提升。通過近些年來醫院實習管理的不斷創新,醫院通過實習質量管理系統對實習生進行科學管理,有助于提升實習生的專業水平[6]。經過對該系統不斷改和功能擴展,目前這套系統管理能日趨完善,在醫院全科實習生信息資料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用效果好:系統設計合理,對帶教老師針對學員個人能力和科室環境結合評估,從中獲得帶教質量的綜合水平;同時帶教老師對帶教對象的熟悉度評估,使老師帶教更具針對性,提高教學效果,也能滿足日常工作需要。此系統的界面設計簡單,操作簡單,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由于系統中包含學生的院校、簡歷、姓名、編號等信息,還有學生實習期間的量化考評情況,有利于實現對實習生的管理;系統成本較低,且與office等辦公室常用軟件的兼容性好,便于信息輸出格式的轉換;系統內存儲空間大(達到4G),能夠實現對其中信息的連接擴展與備份儲存,完全能夠滿足學校的使用需求;用基于SQLServer的管理系統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都可開發使用,成本低效果好,還能夠實現升級;能夠與網絡連接,作為醫院的后臺數據庫,提供實習生信息、成績在線查詢服務。
作者:吳鋒 林紅妤 趙紅蓮 單位: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科教科
參考文獻
[1]黃金銀,程云.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實習成績與臨床學習環境的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6(1):15-18.
[2]周虹.加強醫院教學管理提高臨床實習質量[J].中外健康文摘,2013,8(44):381-382.
[3]張羽鏑,孫會春,臧兆萍,等.提高急診內科實習帶教質量措施分析[J].價值工程,2014,33(14):289-290.
[4]忻耀群,屈江寧.實習醫院實習帶教情況調查與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22(1):75,80.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7月-2009年2月在我院實習的84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齡20~23歲,平均年齡(21±2)歲。入選的實習生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分為模型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模型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1±2)歲。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20~23歲,平均年齡(22±1)歲。兩組實習生的性別比例、年齡間有均衡性。
1.2方法兩組實習生均以教學大綱為指導,重點掌握心肺復蘇術、電擊除顫、開放氣道與人工通氣、胸腔、腹腔穿刺術、洗胃術、外傷急救技術等基本技能。
1.2.1模型組
1.2.1.1模擬準備應用美國METI公司的HPS模擬人,配備全套的急救設備:呼吸機、多功能監護儀、除顫儀、插管用品、注射輸液用品、供氧設備、縫合包等。采用監控設備記錄下實習生的操作過程。
1.2.1.2教學方法模型組的實習生3~4人隨機結組,以臨床病例為模板,設計搶救流程,采用“簡短理論講授+分項技術練習+綜合模擬演練+錄像分析總結”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包括:(1)對心肺復蘇新進展、危重病人氣道處理、各種穿刺的步驟、用藥的原理等操作步驟及其注意要點進行簡短講授;(2)對心肺復蘇操作、氣管插管、除顫儀和呼吸機的使用調節等操作進行單項標準化訓練;(3)根據臨床真實病例分別模擬呼吸衰竭、心跳驟停等病情,由結組實習生對模擬人進行識別、分析、診斷、搶救治療等綜合演練。指導教師現場提示或引導搶救操作;(4)結組成員輪流承擔各項搶救角色,從而掌握各種操作技能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5)設置各種突況,如:斷電、氣管插管脫出等,鍛煉應付突發意外事件的能力;(6)技能培訓過程全程錄像,操作完成后由帶教老師進行錯誤分析,并讓實習生再次上機操作,糾正錯誤,從而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業務素質。
1.2.2對照組采用帶教老師講授,實習生單項技能操作訓練的教學模式。
1.2.3觀察項目(1)對實習學生按照教學大綱進行考核,內容包括:單項技能考核30分,配合能力30分,理論知識40分,85~100分為優秀,75~84分為良好,60~83分為合格,<60分為差;(2)對2組實習生發放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對實習內容的興趣程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技能掌握。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組有序變量資料的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實習生考核內容得分比較模型組單項技能、配合能力、理論知識得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實習生教學效果比較模型組在興趣程度、分析和解決問題、操作技能掌握的效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716、2.1335、2.4440,P<0.05),見表2。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6(c)-0143-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al model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research.Methods Two questionnaires (Paper A and Paper B) with the same content were issued by using self-controlled method to 93 interns who had internship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Yankuang Group from September 1st,2015 to May 16th,2016 before and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 questions on the interns′ recogni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emergency medicine und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and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 were answered so as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mmarized results.Results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interns showed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specific content and mode application purpose of integrated medicine,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o teach medical students integrated medical content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Integrated medical model;Emergency medicine;Education
整合?t學是醫學發展的需要、趨勢和必然方向,整合醫學的臨床思維和應用更是急救醫學必須的,一切有利于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所有措施都應該及時落實。2014年底,課題組立項時查閱國內外文獻,未發現密切相關性研究,結題前再次復習近3年文獻,整合醫學模式在腫瘤內科臨床帶教[1]、呼吸系統疾病教學[2-3]、醫學影像學學科建設[4]、組織學教學[5]、肝膽外科[6]等有敘述性的研究描述,筆者等從整合醫學的認識、整合醫學模式在急救醫學方面的認識和相鄰學科技術轉化應用實例三方面內容培訓實習醫生、評價培訓效果,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面對急危重癥患者綜合臨床救治和思維能力,為后續工作提供了經驗。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兗礦集團總醫院2015年9月1日~2016年5月16日的全體實習醫生,包括濟寧醫學院60名、冀唐醫學院24名、山東中醫藥大學6名、菏澤醫專2名、濰坊醫學院1名,共93名實習生,不包括實習護士,發放A卷93份,發放B卷93份,收回A卷93份,收回B卷79份,A卷有效回收率為100%,B卷有效回收率為84.95%。
1.2方法
此次問卷目的是整合醫學模式在急救醫學教研中的探索,包含A卷和B卷,A卷和B卷內容完全一致,教研組對實習生進行關于整合醫學與整合醫學模式在急救醫學方面相關知識的培訓,實習生對長鋼絲引導下胃腸管更換術的應用程度作為檢驗實習生通過培訓后對整合醫學認知程度的檢驗標準。問卷中的問題有3個方面:
1.2.1實習生對整合醫學的認識 此方面包含3個問題,①整合醫學的概念,該題目選項包括A.不知道;B.僅了解;C.熟悉并應用。②目前認為整合醫學的具體內容,該題目選項包含:A.學科交叉;B.轉化醫學;C.臨床醫學與預防保健相整合,對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防控;D.內外科整合,優化治療;E.整合各亞專業資源;F.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整合;G.醫學與人文的整合;H.整合培養“一專多能”的醫學人才;I.以上都是;J.以上都不是。其中I項為最佳答案。③整合醫學模式應用的目的,該題目選項包含:A.還器官為患者;B.還癥狀為疾病;C.從檢驗到臨床;D.從藥師到醫師;E.身心并重、醫護并重、中西醫并重、防治并重。其中E項為最佳答案。
1.2.2實習生對整合醫學模式在急救醫學方面的認識 此方面包含4個問題,①急救醫學醫護人員要求,該題目選項包含:A.應用最有效的措施用最短的時間救治患者;B.急會診各專業救治。其中A為最佳答案。②急救?t學工作的主要內容,該題目選項包含:A.心、肺、腦的復蘇;B.循環功能引起的體克;C.急性創傷;D.多器官功能的衰竭;E.急性中毒等;F.急救醫學還要研究和設計現場搶救、運輸、通訊等;G.以上都是;H.以上都不是。其中G為最佳選項。③急救醫學組成部分包括,該題目選項包含:A.院前處理(急救中心);B.院內搶救;C.危重患者監護病房(EICU);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其中D為最佳選項。④急救醫學技術在實際工作應用原則,該題目選項包含:A.不知道;B.僅了解;C.無傷害。其中C為最佳選項。
1.2.3實習生對長鋼絲引導下胃腸管更換術的應用程度 該題目選項包含:A.不知道;B.僅了解;C.熟悉并應用。其中C為最佳選項。
1.3質量控制
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發放調查問卷,發放時進行現場說明指導,在調查對象當場填寫完畢后統一回收,審核確定是否合格并剔除無效問卷,不合格無效問卷包括未答完整問卷、矛盾答案問卷,以確保回收率及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錄入和建立數據庫,并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實習生對整合醫學的認識
2.1.1整合醫學概念 統計學分析顯示,培訓前后,實習生對整合醫學概念的認識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1.2整合醫學內容 統計學分析顯示,培訓前后,實習生對整合醫學具體內容的認識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1.3整合醫學模式應用的目的 統計學分析顯示,培訓前后,實習生對整合醫學模式應用目的的認識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實習生對整合醫學模式在急救醫學方面的認識
2.2.1急救醫學醫護人員要求 統計學分析顯示,培訓前后,實習生對急救醫學醫護人員要求的認識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在培訓前便十分熟悉(選擇最佳選項的人數均占90%以上)(表4)。
2.2.2急救醫學工作的主要內容 統計學分析顯示,培訓前后,實習生對急救醫學工作的內容的認識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在培訓前便十分熟悉,提高不明顯(表5)。
2.2.3急救醫學組成部分 統計學分析顯示,培訓前后,實習生對急救醫學組成部分的認識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在培訓前便十分熟悉(選擇最佳選項的人數均占90%以上)(表6)。
2.2.4急救醫學技術在實際工作應用原則 統計學分析顯示,培訓前后,實習生對急救醫學組成部分的認識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在培訓前便十分熟悉(選擇最佳選項的人數均占90%以上)(表7)。
2.3實習生對長鋼絲引導下胃腸管更換術的應用程度
培訓前后,實習生對長鋼絲引導下胃腸管更換術的應用程度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整合醫學理念提出時主張組織多學科團隊重視研究過程和方法論的探討,主要理由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整合、系統研究與描述性研究的整合、生物科學與人文哲學的整合和循證醫學與敘事醫學的整合[7]。整合醫學是從人的整體角度,將醫學各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和臨床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加以有機整合,并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的現實進行修整、調整,使之成為更加符合、更加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新的醫學體系。整,即整理的整,是方法,是手段,是過程;合,即適合的合,是要求,是標準,是結果。內涵包含整體觀、整合觀和醫學觀的統一[8]。在疾病認識上,整合醫學需要從遺傳、生活方式、治療方案、預后、最好臨床依據、生物信息學辦法預測疾病的整體轉歸,在疾病處理上重視的不是給患者一個方法而是要給出一個方案,該方案包括疾病的最優化治療、二級預防、生活方式和心理調節等全過程指導[9]。
整合醫學在急救醫學教研方面的應用,國內外未見密切相關文獻報道。李麗君等[10]述整合醫學發展應始于急診和重癥醫學,將急危重癥醫學進行整合改革,將相關領域最先進的理論和臨床技能滲透及融合到疾病的急危重癥階段的新醫學學科,必將有益于大量急危重癥及多臟器病變患者的治療。病例導入式教學法(CBL)[11]、情景教學[12]、分層次多元化培訓模式等在本科醫學教學或培訓的應用[13]文獻于國內可見,在國外發現加強心臟生命支持(ACLS)教育模式在本科急救醫學教學的應用[14]和混合模式在訓練外科和急救醫學住院醫師中的應用[15]的文獻,目前國內外均未見述及整合醫學在急救醫學教研中的應用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