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銀行資源管理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七大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藍圖,如何實現這一藍圖是黨交給我們金融干部的一項任務,在目前形式下如何構建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進而幫助農村經濟擺脫低水平低收益的增長模式,是我們金融人研究落實的一項重點工作。本文試圖探討在目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如何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拉動內需。
一、農村金融現狀分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金融業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金融體系供給,但在資源配置上出現了三個不合理的現象:
(一)金融機構設置不合理。
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了工行出城、中行下鄉、建行破墻大興土木在農村大建金融網點的局面,然而到是本世紀初,這些金融機構在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核算網點成本,把在農村建立的網點逐漸收縮,逐漸遠離農村市場,脫離農村經濟,轉向支持大項目大企業去了.據調查某縣工行、農行、建行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分別撤并網點4個、6個、3個,共計13個。分別減員19人、53人、23人。農村信用社也基于風險的考慮全部撤銷了每村都建立的信用代辦站349家.而農村民間金融又處于被壓制而發展不充分的狀態。由于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發展功能的逐步弱化,而廣大需求者對金融的需求渠道也發生了變化,因此目前建設新農村主要生力軍僅余農村信用社一家了.
(二)資金配置出現缺血和失血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制變革強力推動下,我國金融市場化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發展與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金融市場發展的地域結構看,城鄉金融發展很不協調且呈加劇之勢,金融二元結構特征十分突出,農村金融被嚴重邊緣化。這一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三農”發展帶來難得歷史性機遇,同時為金融業有效支持新農村建設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也為金融業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要均衡的、充足的資金給予支持。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重要手段的金融政策,應在解決資金有效配置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要立足于“反哺”、“多予”。但是,由于受現行農村金融體制機制、市場調節配置金融資源以及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欠發達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金融支持斷層,“缺血”及“失血”嚴重的矛盾局面。如某縣金融機構存貸占比僅為25%,約有50%的資金外流了,金融機構起到了"抽水機"的作用。三家國有商業銀行20*年至20*年每年上存資金分別為71152萬元、68780萬元、88310萬元、113052萬元、155200萬元,上存資金數額逐年加增大,20*年比20*年增幅達118%。目前某縣郵政儲蓄機構雖已辦理小額貸款業務,但余額很小,僅為800萬元。因而郵政儲蓄存款資金全部外流,20*年至20*年郵政儲蓄存款余額分別為26214萬元、34472萬元、45580萬元、52571萬元、64559萬元,亦呈逐年增長趨勢。可見縣域資金大量外流,給當地經濟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資金需求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基層保險公司證券設置不合理.
據對某縣的調查,全縣保險機構數量增速較快,20*年全縣辦理保險業務的機構已達8家,比20*年增加了4家,增幅達100%。且8家機構僅有3家屬于經有關部門批準頒發營業執照,其余5家屬無照經營,在8家機構中只有一家經營財產保險業務,其余均經營壽險業務。同時辦理農業保險的一家,且保險業務僅現于國家補貼的母豬保險和農業雹災保險,品種單一。
二、合理配置農村金融資源體系思考
配置農村金融資源體系,是指金融資源在農村的分配和布局狀況,包括金融資源向農村流動狀況、農村對金融資源的占有狀況、農村金融資源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狀況等,直接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成效。
(一)加強中央銀行基層分支行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
一是要逐步建立中國人民銀行主導下的宏觀金融協調管理體制,做到對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金融與保險、正規融資與非正視融資都能夠有效監管。二是鑒于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的現實,應賦予央行分支機構必要的權力,不僅要加強央行分支機構在總行決策中的影響力,同時對涉及區域金融發展和區經濟的金融支持等重大問題要有充分的建議權。
(二)構建建設新農村的融資體系
合理高效配置金融資源可以發揮“原動力”作用,有效增強經濟增長的“造血”功能。適應欠發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需求,通過金融再造,實現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開放多元化農村金融市場,重新整合金融資源,明確職能分工,形成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間金融互為補充、基于競爭與效率,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起由農村信貸市場、農業保險市場、農村資本市場等組成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滿足農村各階層和部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提高金融機構自身效率并積累可持續發展能力,全方位支持新農村建設。同時,拓寬信貸服務領域,支持現代農業,現代種殖業和現代養殖業,支持農村基礎設施、生活消費及社會各項事業等。適度放寬資金融機構和業務準人門檻,吸引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充分調動民間資本,鼓勵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建立為農村經濟主體提供不同類型服務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積極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如村鎮銀行、社區性信用合作組織、貸款子公司、小額信貸組織等。支持發展以農戶、村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的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滿足農村經濟主體間的資金調劑需要;引導和規范民間金融,積極探索民間金融模式轉向互助式、社區金融發展,在法制框架下推動農村民間金融“陽光化”。同時,構筑多層次的監管體系,并通過資金運作效率的提高,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三)培育地方性金融市場體系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是層次斷裂,區域分割。民間融資市場發展嚴重滯后,無論是機構數量、產品品種還是融資規模都嚴重不足,直接抑制了區域性產業的金融需求,加劇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大力發展農村信用社、社區銀行和村鎮銀行,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外資銀行發展涉農業務的同時,現在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要放開、培育、規范地方民間融資市場。首先地方政府要組建自己的投融資公司,利用地方政府的信譽向社會發債,再將籌集的資金用于當地公共設施、道路等基礎建設。其次在民間融資市場的發展中,要注意引導它們根據國際經驗主要是權益性融資,這樣就可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順利擴大權益規模,并在該過程中不斷規范財務制度,提升管理水平,轉換經營機制,為擴大債務融資創造條件。
(四)建立促使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形成體內良性循環體系
欠發達地區資金失血嚴重,導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供給不足。在農村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過程中,要構建農村資金回流機制。中國人民銀行一要制定新增存款用于當地的制度,規定商業銀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資金的一定比例用于農村,改善農村資金“農轉非”現象,引導和促進商業金融,用行政手段保障農業長期發展的資金投人,二要用激勵和調控機制鼓勵農村資金回流,綜合運用利息補貼、稅收、擔保等經濟手段,引導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資金流向農村;三要加大郵政儲蓄銀行貸款投放力度,改變“只吸不貸”現象,從而實現郵儲資金市場化,要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保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資金的充分供給。
(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建立風險分散與保障體系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合理的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體系不僅優化配置資金,而且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風險分散保障機制。農業是一個經營周期長、收益低、風險高的行業,一旦遇到旱、澇、雹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農民將遭受風險,支持的金融機構也會被殃及.因此針對農業經營風險較大的現狀,一要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拓展農險經營主體及業務,為農業風險提供有力保障,也為農業投資項目提供高效的風險轉移渠道。二要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分層次的擔保體系和擔保基金,開展對農村民營企業和大額資金需求農戶的融資擔保業務。三要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開發農產品期貨新品種,提高期市的流動性和穩定性,保護農民和企業利益。通過分散和分擔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防范金融風險,從而穩定農村經濟主體的收人和收益,減輕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保障建設新農村資金的供給,提高建設新農村的支持力度。
(六)建立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保證體系
金融生態環境好的地區,有利于資金的良性循環,使金融機構在資金調度、授權授信時產生傾斜,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吸引社會資金向農村的不斷聚集,決定著在建設新農村中金融資源作用的高效發揮,為此一要加大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的評選,對信用戶在貸款上隨來隨貸,利率優惠,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形成人人爭當信用戶的局面,二要司法、紀檢加大對逃廢債企業和個人追逃力度,形成不敢逃廢金融債務的良好局面.三要加強宣傳,增強農民的信用意識、規范農村信用秩序,為金融業發展營造公平、高效的金融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