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方言調查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語言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最早建立的哲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所之一。1950年6月語言研究所正式成立,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后,語言所歸入社科院,至今已經整整過去了四十五年了。語言研究所的所址最初是在北京東城翠花胡同,1956年初遷到北京西郊中關村,1958年又遷到北京西城端王府夾道,1969年底全體人員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干校”,1972年夏回京后暫駐北京朝內南小街原文字改革委員會大樓的一部分,1976年進入原北京地質學院主樓,1984年遷到北京建國門內大街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至今。語言所歷任所長是:羅常培(1950—1958)、呂叔湘(1959—1982)、李榮(1982—1985)、劉堅(1985至今)。先后擔任過副所長的有:葉籟士、石明遠、趙洵、劉涌泉、陳章太、侯精一、晁繼周、賀巍;江藍生、孟庚海、董琨。
一
語言研究所最早是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語音樂律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的,研究力量主要是兩方面的來源,一是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部分成員,二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院校抽調來的部分學者。建所初期,語言所規模不大,卻匯集了丁聲樹、羅常培、呂叔湘、陸志韋、傅懋勣等著名學者,他們領導了語言所早期的漢語語法研究、漢語方言研究、漢語音韻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漢語語音研究等學科的工作。
1,現代漢語規范工作
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黨和政府對語文規范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人民日報》1951年6月6日發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同時開始連載呂叔湘、熙的《語法修辭講話》。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語法的熱潮。語言研究所五十年代的主要工作都圍繞著促進漢語規范化的目標而展開。如《語法講話》的編寫,方言調查工作的開展,《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以及《中國語文》雜志對現代漢語規范化、推廣普通話和文字改革工作的探討等。
1955年10月,由語言所負責籌辦的“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在開幕詞里說:“我們所提出的漢語規范化問題,那就是要確定漢民族共同語的組成成分盡可能地合乎一定的標準,那就是要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采取必要的步驟使得這全民族的語言在語音、語法、語匯方面減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統一性。”呂叔湘在會上宣讀了他和羅常培合作的《現代漢語規范問題》的報告,報告中對漢語規范化的意義、原則和需要做的具體工作項目作了詳盡論述。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們提出了若干研究課題,并就組成普通話審音委員會、擬訂《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計劃、擬訂漢語方言初步普查計劃等工作形成了決議。這次會議的文件后來匯編成《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文件匯編》(科學出版社,1956)。這以后,語言研究所的各個研究組分別就語法、語音、詞匯、方言、詞典編纂等工作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摘要: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今讀中主要體現為撮口呼和齊齒呼兩種類型,部分韻部殘留著中古時期的復合音韻頭,這屬最早時期的讀音類型。此外,見系字在滇東南西北部的部分方言點呈現出讀開口呼的趨勢,這是最晚的演變層次類型。其中,齊齒呼是合口細音在滇東南今讀中的主流類型,代表著其未來發展演變的主體方向,它的演變原理既與發音的省力和音系的經濟原則相關,還與當地苗語、壯語等少數民族的語音影響有聯系。
關鍵詞:合口細音;滇東南方言;演變層次;今讀類型
合口細音是指在中古時期的合口三四等韻,特點上主要體現為復合音iu韻頭。[1]合口細音在北京話今讀中主要演變為撮口呼韻母,即韻頭為y的韻母,但在滇東南方言中,合口細音今讀的韻頭有y、i、?等多種類型。本文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劃分出合口細音韻頭在滇東南方言中的今讀類型,同時對每一種類型的演變層次進行歷時的分析探究。
一、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的今讀類型
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今讀中,主要體現為撮口呼和齊齒呼兩大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兩種類型中均有部分韻母演變為開口呼和合口呼的情況,但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撮口呼類型的韻母主要體現為y韻頭,該類型在滇東南方言中的分布較散,主要局限于偏農村的漢族聚居區域,廣南縣的楊柳樹話是該類型的典型代表。例字見表1:齊齒呼是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今讀中的主流類型,其分布范圍較廣,滇東南縣市級行政駐地基本上都屬該類型。現以文山話為代表舉例見表2(附:丘北話):除此之外,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還有兩類讀音顯得較為特殊:其一是硯山稼依話和丘北樹皮話總體上屬今讀齊齒呼的類型,但其凡逢文山話今讀?i組(包括i韻零聲母)的字,其韻母一律變讀為開口的?韻,聲母也相應地演變為z母,例如稼依話的“雨z?33、魚z?31、疫z?31”等;其二是臻合三入聲物韻、曾合三入聲職韻、通合三入聲屋燭韻的見系字在滇東南方言中均讀iu韻,例如文山話中的“域育”都讀iu42,“局”讀?iu42等,這些比較具有地域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合口細音韻母在丘北話的今讀中與文山話屬同類型,但文山話的?i組音在丘北話中讀?i組音(與止開三混同,如“舉=子?i53”),目的是與假開三等字讀?i相區別,如丘北話“舉=幾=子?i53≠姐?i53,雨=以?i53≠野i53”等,這屬聲母區別韻部的情況。當然了,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也還有部分韻攝今讀與普通話一致,例如凡逢中古非組字和知系字今讀為開口呼(如文山讀“飯”為“f?11”,讀“中”為“?o?55”),蟹止攝今讀為合口呼(如文山話“歲睡”均讀為“su?i11”),梗攝和通攝舒聲見系字讀齊齒呼(如文山話“兄胸”均讀為“?io?55”)。但這類合口細音的今讀演變在漢語中具有較大的共同性,學界對此也都多有分析論述,故這類屬漢語共性的演變現象本文將不作重點贅述。
二、合口細音在滇東南方言中的演變層次
一、高校教育管理中現代漢語地位漸逝的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脫離實際,忽視學生的心里教育。漢語的一般行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范交流,需要語言的使用者通過規范詞語及文法與人交流,因此需要語言邏輯合理、詞語表述正確等;二是人際交流,并不局限于語法形式,可追求表述語言的藝術化,進而增強交流效果。目前的大學生群體,所常用的語言交流方式多為后者,原因在于該類人群無法在必要時刻對自己有效的約束,雖然在人際交流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好的評價,但正式交流環節卻略顯不足。促成大學生語言行為特性的原因在于其心理,該類群體心理特性絕大部分為不受約束,這與現代漢語教學的要求是完全相悖。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年齡過長,并沒有對著大學生心理進行合理的研究,進而發現在課堂中常出現無法管束的行為,同時自身又未能夠與實際相結合,最終造成大學生對于漢語產生抵制情緒,喪失學習的興趣。
2.教學內容同質化明顯,沒有創新意識。高校中的現代漢語教學,可以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延伸,因此在基礎知識的傳遞上多采取中小學的課本內容,如語言發音、同義詞轉換等。對于目前的大學生而言,已經學過的內容將難以產生興趣,并同時認為自身已經將此類知識完全熟知,無需進行反復學習,但是在寫作過程中往往能夠發現,其語言掌握能力還有明顯的不足。實際來看,學生的態度并非不能理解,現行教材中的大多數內容,即使教師也早已厭煩不堪,更何況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大學生。陳舊的課本內容雖然能夠增強學生對漢語言的理解,并逐漸掌握深層次的語感,但是在學生抵制的情緒下,不僅無法獲得最后的成效,甚至會影響到學生漢語修養的塑造。
3.教學方式傳統滯后,無法適應新課改。近年來,業界學者一直致力于教學方式上的革新,但是效果仍舊并不明顯。現代漢語作為極為傳統的學科,有著固定的知識排列次序,但這種固定形式卻將教學方法禁錮。傳統教學在于知識的灌輸,雖然有著合理的邏輯性,可是學生對此卻十分厭倦。在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認知上,學生和教學的互動尤為重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不過在部分教師進行互動實踐后發現,效果仍舊并不明顯。原因在于:一是提問方式陳舊。對于大學生而言,已經有了十余年的學習經驗,進入大學后,教師仍嘗試與中學教師相同的提問方式,學生則會拒絕回答;二是缺乏啟發手段,難以激起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
二、提高現代漢語在高校教育管理地位的有效途徑
結合上述內容,就漢語教學難的問題經調查結果發現,有效的落實現代漢語教學任務,需要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投入在學習中,才能夠更好的滿足人文教學需求。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相關文獻的研究認為,在漢語教學過程中逐步加入人文素質的內容,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成果。
年年工作都有新氣象,會會說話都有新內容,這是最難做到的。我們這次語言文字年度工作會議做到了。這次會議是一個相互學習的會議,各省(市、區)的發言及剛才各小組代表的發言,提供了很多值得學習的內容。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不學習就頭腦空虛,做不好工作。這次會議有四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務實。務實就是不說套話,不說空話,不說大話,從實際出發考慮問題。各地領導的發言很務實,登峰的報告很務實,沁平同志更是大力倡導務實之風,不念稿子,用自己的話談工作,親切生動,也說明語委的工作已經融在他的心中。
第二,激情。俗語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老是盯著困難,老是揣摩傷痛,人活得就太痛苦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需要點浪漫主義,需要點理想主義,需要激情。特別是語言文字工作,往往受不到重視,就更需要激情。這次大會可謂激情蕩漾。
第三,使命感。我到國家語委工作8年了,先后接受了三位語委主任的領導,王湛同志、貴仁同志和沁平同志,我深切感受到他們對語言文字工作的使命感,給我們樹立了榜樣。這次會議各位的發言,都充滿了使命感。語言文字是國家文化的基石,國家政令暢通的保證,牽涉到人民大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我們是中華文化的守望者,國家政令頻道的保衛者,國家語言資源的開發者,中華語言文字的傳播者。不管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的工作,我們自己應清醒認識到肩負的歷史使命。
第四,現代意識。國家信息化的基礎是語言文字的信息化,信息時代的語言文字工作也最應具有現代意識。有了一種新技術、新觀念,就要盡快引入我們的工作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什么事情都應得風氣之先,這樣才能敏感地反映時代的發展變化。有些話題,也許十幾年前都在討論,老奶奶的裹腳布一樣,轉過一圈又轉一圈。許多問題在老思路下面也許無解,要靠發展來解決,靠現念來解決。
昨天登峰司長的報告中,有一個樹形圖,這個圖密密麻麻,有許多內容,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二點:其一,一個系統、一個工作領域,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語言文字工作系統,應該注意形成自己的文化,升華自己的理念,塑造自己的精神。務實、激情、有使命感、現代意識等,可能就是我們語言文字工作隊伍應有的文化質素。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經濟寫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希圖引起人們的注意,更應該引起高校的注意,多注重培養學生的經濟寫作能力。
[關鍵詞]經濟寫作電子商務重要性
隨著科技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及知識經濟的不斷提升,在信息爆炸時代,整個貿易活動也實現了現代化、電子化,即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與現代信息化通信技術,按照一定的標準,利用電子化工具來實現交易。電子商務可以為企業提供虛擬的全球性貿易環境,大大提高了商務活動的水平和服務質量。但根據研究調查,國內電子商務人才嚴重不足,這是全國性,甚至是全球性的現象,也是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如何培養產業所需的電子商務人才,已成為高校教育的當務之急。電子商務人才不僅要精通網絡信息,能熟練運用電子化工具,而且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經濟寫作能力,也就是說具有較強的經濟寫作能力是衡量電子商務人才的重要標準。所以我們說對學生經濟寫作能力的培養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經濟寫作可以看作是應用文寫作的一個分支,而現在日常常用的應用文大多是有關經濟方面的。而且我們接觸最多的也是經濟方面的文種,如章程、進出口單證、資產評估、廣告、專利申請等,這些內容也都是電子商務活動所具備的,此外,各類經濟文的文種無論在格式還是在使用范圍方面日趨國際化、標準化,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的經濟正在全面向世界開放,國外的商家紛紛把投資的目光投向中國,國際貿易不斷升溫,要求經濟文的寫作發展和國際接軌。如簽訂合同,進出口單證、各種條例、申請、信用證的說明形式都在日趨通用化,以滿足全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
經濟文的寫作主要包括經濟合同、涉外經濟合同、市場調查與預測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審計報告、招標書、投標書、經濟訴訟文書、經濟仲裁文書、科技成果報告等等。高校所開設的經濟寫作課,主要是對學生經濟寫作能力的培養。
通過經濟合同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簽訂合同時,必須用規范化的書面語,規范的書面語有利于人們對經濟合同的理解,由于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合同行文時如果使用方言土語眾多,就會誤解其傳遞的信息,從而延誤電子商務活動的正常開展。比如不知道“長果”是“花生”的土語,卻在購銷合同的商務活動中說購買“長果”若干噸,豈不要耽誤合同的履行。再比如,掌握了經濟合同語言上應選用含義單一而明確的詞語特點,在進行合同簽訂的電子商務活動中,就要在容易發生歧義的地方加入限定的詞語,避免歧義現象的發生。購銷合同中有這樣一句“甲方向乙方購買黑白芝麻2000斤”,結果雙方在付貨的時候發生了糾紛,原因為不知道是一個品種的芝麻還是兩個品種的芝麻,歧義發生在“黑白”兩個字上,如按當初的約定,就應該在“黑白”二字的后面加“相間”兩個字,這樣就不會產生糾紛了。同時了解了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必須使用專用詞語的原則,就可以使電子商務活動順利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