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校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感恩教育中,對于大學生內心積極情感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能幫助大學生樹立純潔的心靈,并幫助大學生構建良好的感恩意識,這對于提高高校感恩教育質量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也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感恩意識,并做出相應的感恩行為。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感恩教育;應用
前言
對于高校感恩教育,其實效性的提高在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感恩意識的基礎上,實現感恩教育的科學化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發展的智慧結晶,將其應用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能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并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因此,注重傳統文化與高校感恩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
1.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感恩教育的影響
(1)優秀傳統文化能促進高校傳統道德文化的發展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師范類高校貧困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問題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著手研究且未妥善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從“育人為本”理念的內涵著手,分析并提出“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師范類高校貧困生的特點探究高校特殊學生群體在感恩教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育人為本;師范生;感恩教育;貧困生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其中“育人為本”已成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如今物欲橫流、金錢至上觀念的影響下,如何引導高校學生,特別是師范類高校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高校學生的感恩意識,切實落實“育人為本”的根本要求,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在師范類學校,有著大量的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培養這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尤為重要。只有懂得感恩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感恩、知恩的教師,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奉獻青春、教育感染更多的學生。
一、師范類高校貧困學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現狀
目前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研究已在各高校廣泛展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些主題活動。其中不乏涉及高校貧困生的感恩教育,但對于師范類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卻比較缺乏,然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這一問題又是不得不重視和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師范類高校里的貧困生,作為高校貧困生的特殊群體,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在對其進行感恩教育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展開。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目前對于師范類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注重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缺乏對思想品德的關注
摘要:
高校受助學生存在感恩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欠缺、感恩行為缺失等現象,高校在感恩教育中也存在著形式化和強制化的現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統性、實踐性和體驗性。本文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探討感恩教育對高校受助學生的現實意義,構建“三位一體”“認知體驗”“主動內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增強感恩教育的系統性、實踐性和體驗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為高校開展感恩教育提供實踐的指導和實踐的模式。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感恩教育;實踐;模式
我國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為輔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資助體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幫助,但高校受助學生存在感恩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欠缺、感恩行為缺失等現象,高校感恩教育也存在著形式化和強制化的現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統性、實踐性和體驗性。然而,感恩教育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對人才的社會需求。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并倡導的。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要做出積極的解釋,并使個體或社會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探討感恩教育對高校受助學生的現實意義,并且構建感恩教育的實踐模式,為高校感恩教育的開展提供實踐的指導和實踐的模式。
一、感恩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不足的成因分析
從感恩意識的缺失可以看出大學生德育任重道遠,提升德育水平、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還需進一步分析其內在原因,以制定有針對性的對策。
1.社會發展大環境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社會轉型是最大的時代特點,也是各種問題和矛盾的凸顯期。這一時期人們的道德意識最容易產生負面變化,導致社會道德層面斷裂。西方思想不斷侵蝕和影響人們的思想,拜金主義、極端自由主義涌入社會主義陣營。大學生在價值觀的形成階段面臨眾多的價值選擇。他們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極容易走上偏路,甚至是錯誤的道路。而此時學校教育恰巧沒有及時跟進,由此導致了大學生德育建設的不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生入學以來一直專注知識的學習,以提升成績為己任,以能考上重點中學或者名牌大學為榮耀。而這些重點中學和名牌大學選擇學生的標準只有成績。這種教育上對思想道德的極端不重視導致當代大學生沒有受到過正規的啟發式道德教育,出現這些感恩缺失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2.學生壓力過大,無暇顧及感恩教育
自1999年高校實施擴招以后,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屢創新高,說明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變為現在的大眾教育。人數的激增需要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我國經濟建設的步伐與高等教育發展并不同步。當我國的經濟增長點還主要依靠簡單的加工制造業拉動的時候,大批大學生已經接受完教育進入就業階段。眾所周知,在一個以簡單的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環境里,低素質、低學歷的人才就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形成“人才過剩”的奇怪現象。社會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與龐大的就業大軍之間極不平衡,這就導致大學生之間競爭激烈。同時,千軍萬馬考公務員的社會現象,也導致家庭教育的投入無法收回。總而言之,生存壓力、就業壓力成為大學生最大的困擾,他們已經無暇再顧及德育和感恩了。
一、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現狀
1.獎助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重要形式
2007年以來,各級政府和高校建立起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省政府獎學金、校級獎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國家勵志獎學金是獎勵資助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大學生;國家助學金是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大學生;困難補助是各級政府和高校對經濟困難學生遇到一些天災、病災或家庭發生意外變故時給予的臨時性、一次性的無償資助,是高校資助政策的輔助性措施之一;學費減免是針對無力交納學費、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大學生,尤其是孤殘學生、單親家庭、烈士子女、少數民族等實施的資助政策;綠色通道是由國家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規定各高校都必須建立的助學制度,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新生能夠順利入學。
2.社會資助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有益補充
高校可以通過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資金等分別設立獎(助)學金,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校友力量設立了一些校友基金、企業獎(助)學金、名人獎(助)學金等,這些社會資助有力的補充了高校的資助工作。
二、高校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