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freesexvideos第一次,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首頁 > 文章中心 > 邊塞詩詞

邊塞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邊塞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邊塞詩詞

邊塞詩詞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辯手、觀眾朋友:大家好!

歡迎觀看由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建設試驗區,隆昌怎么辦”辯論賽第一輪復賽第二場。

一、賽前主持語

1、首先,有請參賽隊員入場。參加本場辯論賽的甲方代表隊是_________,乙方代表隊是______________,現在請雙方隊員做簡短的自我介紹。

2、下面為大家介紹出席今天辯論賽的領導,他們是:___________

3、下面為大家介紹辯論賽的評委,他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現在我為大家介紹比賽規程。

辯論賽共分四個環節:第一是立論陳詞環節、第二是駁論環節、第三是自由辯論環節、第四是結辯環節。

計分規則:每隊滿分為100分,其中七位評委評分占90%,觀眾支持率占10%,計分時,去掉一個評委評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加上觀眾支持率得分再減去應扣分為該隊本場最后得分,得分高者將晉級下一輪復賽。

7、在日益激烈的競爭面前,許多人為了工作、為了掙錢連休息都顧不上,他們似乎把健康拋在了腦后;然而,也有許多人越來越重視健康,認為健康比工作更重要,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本場甲方代表隊就旗幟鮮明地提出 健康比工作更重要 ,而乙方會提出怎樣的觀點加以辯駁?我們試目以待。

在比賽開始前,我要請各位辯手注意,辯論過程中如超時、使用污言穢語、進行人身攻擊、隨意打斷他人發言將被做扣分處理。

現在我宣布:“建設試驗區,隆昌怎么辦”辯論賽 復 賽第 二 場現在開始。

二、辯論賽主持語

1、首先進行立論陳詞環節

本環節共6分鐘,雙方一辯分別作立論陳詞,每人限時3分鐘。每方使用時間剩余30秒時,計時員以一次鈴聲提醒,用時滿時以兩次鈴聲終止發言,終止鈴聲響時,辯手須立即停止發言,否則將作違規處理。

首先請甲方做立論陳詞。

2、下面是駁論環節

本環節共6分鐘,乙方和甲方二辯、三辯、四辯分別針對對方一辯的立論進行駁論,每人限時1分鐘。辯手發言結束,計時員以一次鈴聲終止發言。

(1)乙方二辯開始駁論

(2)甲方二辯開始駁論

(3)乙方三辯開始駁論

(4)甲方三辯開始駁論

(5)乙方四辯開始駁論

(6)甲方四辯開始駁論

3、接下來進行自由辯論環節

本環節雙方四位辯手自動輪流發言,但每次各方只能有一位辯手起立發言,一方辯手落座為發言結束,同時另一方計時開始,另一方辯手必須緊接著發言。本環節共10分鐘,雙方各5分鐘。先由甲方開始發言。

4、接下來進行結辯環節

本環節共4分鐘,雙方一辯分別針對辯論賽整體態勢進行總結陳詞,每人限時2分鐘。每方使用時間剩余30秒時,計時員以一次鈴聲提醒,用時滿時以兩次鈴聲終止發言。首先請乙方一辯總結陳詞;現在請甲方一辯總結陳詞,時間也是2分鐘。

5、評委評判

辯論賽的各個環節進行完畢,雙方八位辯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究竟是甲方表現突出,還是乙方更為出色,我們有請評委和現場觀眾進行評分。有請評委代表 對本場比賽進行點評。

6、領導點評

現在請縣領導 對今晚比賽進行點評。

7、宣布比賽結果

邊塞詩詞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多媒體;古詩詞;鑒賞;想象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67-02

為了生動形象地再現詩歌的意境美,準確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多媒體技術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是切實可行的。多媒體以其圖文聲形并茂,形象直觀生動等特點,使課堂教學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改變傳統教育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

一、多媒體教學創設鑒賞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

古典詩詞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是十分注重意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我們應把詩人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結合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詞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音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可結合文章中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字描寫,給學生播放《十面埋伏》等琵琶音樂片段,在有聲的音律中親聆琵琶的美妙音樂和旋律的發展變化,再品讀理解,便于學生掌握本課“音樂描寫十分出色”的學習要點,進而理解詩人的豐富情感。

在高考復習古詩詞鑒賞中,就“邊塞詩主題思想的比較閱讀”教學,本人進行了一次教學實踐。教學借助《唐之韻》片斷選播,以沉郁頓挫的朗誦為基調,以古樸典雅的古典音樂為配樂,首先營造一種美的視聽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影像畫面,相繼出現“雪山”、“大漠”、“落日”、“明月”、“烽火”、“孤城”、“紅旗”等邊塞景象,化抽象的詩歌意境為直觀的畫面,創設鑒賞情境,引領學生在真切領略邊塞風光的同時,真正體味戍邊將士生活的艱苦孤寂,進而理解邊塞詩豐富多彩、深沉復雜的主題思想。

多媒體技術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最終能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

二、多媒體教學豐富知識容量,拓展想象空間

多媒體教學的教學容量大,知識密度高,它可以導入大量的課外知識,使語文教學跨越課堂、跨越學科,走向知識的綜合化道路。

古詩詞所表達的內容、情感有些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所描繪的實景有些是學生從未見過的,這無疑使學生對其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有了一定的難度,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它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不僅可以增強課文內容的真實感,激發學生興趣,而且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深印象,從而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

1.利用配樂朗誦,引發學生想象。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在課件中穿插以《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為配樂的詩歌朗誦,引發學生對劉蘭芝和祝英臺的命運的聯想、想象,從而把握劉、焦二人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進而達到理解課文令人血氣俱動的人生悲劇社會意義的目的。

2.借助圖文資料,激發學生想象。如賞析王昌齡《從軍行(其二)》時,緊扣詩的末句“高高秋月照長城”,在課件制作中,我選取了有“長城”、“秋月”兩個形象的圖片作為背景模板,配以詩歌內容,引領學生如臨其境,激發想象,從而進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讀作品,理解詩歌“表達邊塞將士不盡的望月思鄉之情”的主題思想。

3.設計開放性問題,拓展學生想象。“當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的使命是:使每一所學校成功,使每一位學生成功”(《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使多媒體教學不至于束縛學生的思維,我們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探討,拓展學生想象。如賞析陳羽《從軍行》時,我將思考題設計為:“有人認為此詩極賦詩情畫意之美,你認為如何?由詩句你想到了什么?”這樣以開放性問題帶動學生思考、想象,較好地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想象、交流的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再現“天寒地凍,狂風怒吼,皚皚白雪,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讓學生在自己想象景象與課件畫面的比照中,進一步體味詩的意境美,強化對詩歌主題思想的理解。

三、多媒體教學延伸課外運用,培養學生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針對《高中語文》第三冊的古詩詞單元教學,在新課前后我們可結合課文內容適當安排學生課外查閱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如詩詞體裁特點、詩人主要經歷、詩歌創作風格、比較閱讀訓練……這樣引導學生由課堂的學習自然而然地向課外閱讀延伸,既拓展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知識運用中體驗到多媒體的效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高考復習古詩鑒賞中的“邊塞詩主題思想的比較閱讀”教學中,我設計了課前預習,引導學生上網查閱邊塞詩的主要特征,王昌齡、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的生平資料,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課后,安排了拓展延伸訓練:閱讀高適《別董大》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運用求同思維(異中求同)和求異思維(同中求異)比較法,從題材、形象(景物)、意境、主題、技巧等方面,比較其異同點。為學生提供更多課外拓展學習的機會,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發展。

當然,多媒體教學可謂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它能為古詩詞教學錦上添花;運用不當,也可能會成為古詩詞教學的絆腳石,其關鍵取決于老師是否能根據課文特點靈活運用。

邊塞詩詞范文第3篇

古典詩詞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在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在高中學習階段,學生普遍反映古代詩歌晦澀難懂,考試中詩歌鑒賞題得分不高,學習古詩興趣不濃。然而高二第一學期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前三個單元都是詩歌,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會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呢?初中時期學生們學過以畫解詩,吟誦解詩等等。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詩歌、了解詩歌相關知識中?筆者想到了一種既可以激發學詩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方式――手抄報。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手抄報是模仿報紙的,或用鋼筆書寫的,可傳閱、也可張貼的小報。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和黑板報一樣,手抄報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工具,同時還為學生們提供展示文字、書寫、美術才華的舞臺,讓他們從單一的課堂模式解脫出來,并投入到更廣闊的自由發展天地。

一、小小手抄報,變“單一的課堂呈現”為“活躍的第二課堂”

傳統的詩歌教學只是單一的課堂呈現,教師講學生聽,至于學生接受了多少,消化了多少,不得而知。采用結合手抄報的形式,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自由的時間,各盡其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相關知識;各取所需,根據自己的興趣從網絡、書本典籍中查找合適的資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色彩、繪圖、書法等藝術手段,呈現古典詩歌的相關知識,彌補了文字的單調,給人以生動形象、優美和諧的美感和啟迪,同時還變課堂的被動灌輸為主動探究釋疑。

以前的課堂教師反復講述各類詩歌的基本特點和鑒賞要點,學生被動接受;現在以手抄報為載體,輔以教師的適時適當的引導,小組成員之間會自主活躍地交流溝通,主動去解決疑惑,獲取詩歌的相關知識。以前教師講學生問得少,現在學生自己問問題的就多起來了,不僅生生互動頻繁,師生的互動也更融洽。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啟發學生多思考、多質疑,學活知識,化難為易,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效果截然不同。

二、小小手抄報,變“一言堂”為“合作探究、百花齊放”

以往三個單元的古代歌,我們往往會按內容來分類: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等,然后安排教學內容講解,介紹代表作者、時代背景、風格特點、意象意境、思想情感等等。看上去很美,條理清晰,教學內容環環相扣,但學生并不一定能跟著你的步驟思路進入詩歌殿堂。然而,手抄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組設計主題內容,查找相關背景知識,代表作品,答題步驟和方法,總結意象和寓意,甚至挖掘到各類詩歌的形式標志、特有的藝術手法、寫作結構及鑒賞要點……經過一兩周時間的協調和準備,全班六個小組,分別設計了六張精彩紛呈的手抄報:“魏晉南北朝詩”、“夢回邊塞”、“詠詩懷古”、“羈旅思鄉”、“山水田園”、“詩說古今之諷喻哲理詩”。內容豐富,不僅有遒勁有力的書法,還有報頭、題花、插圖、花邊、尾花和色彩運用等。在準備的過程中,組與組之間暗自較量又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僅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快樂和友誼。隨后,各組的學習成果通過張貼的形式展覽,組與組之間相互學習。最后是評比打分環節,班主任也參與進來,評出一、二、三等獎,并給予操行加分獎勵,學生的成果得到老師的肯定,更進一步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這樣把知識、能力和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素質教育也能落到實處。實現了師生之間、師師之間、生生之間互相研究,共同探討,互幫互學,和諧民主的班級學習氛圍就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

三、變“茫然無措”為“有跡可尋”

高中生讀詩歌,不僅要能鑒賞,還要會做詩歌閱讀題。以下以邊塞詩為例,談談練習中手抄報活動實踐的效果。如:一次周測中的詩歌題是宋詞陸游的《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設題為:請概括詩中的人物形象和分析這首詞中典型的藝術手法。學生在手抄報“夢回邊塞”中有過這樣的積累:邊塞詩的常見意象,分類整理了自然意象(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長云、雨雪、風沙等),戰事意象(金鼓、旌旗、鐵騎、烽火、羽書、角弓、胡馬、征衣、鐵衣、戍樓、戈矛劍戟、斧鉞刀鎩等),邊塞地名(磧西、輪臺、龜茲、夜郎、樓蘭、玉門、涼州、天山、漁陽等),邊塞民族及樂曲(胡、羌、羯、夷、羌笛、胡笳、琵琶、畫角、梅花落、關山月、雨雪曲、楊柳曲、出(入)塞曲等)。那么學生初讀詩歌就可以很快找出“匹馬”、“梁州”、“關河”、“貂裘”、“胡”、“天山”、“滄州”這些極具特色的名詞,并迅速定位此詩為邊塞詩,再細讀詩詞,從“當年”、“夢斷”及下闕“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字眼中可以明確詩歌描寫了一個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作者想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另外,學生們在手抄報中有邊塞詩表現手法的總結積累:融情入景、以景襯情;對比(揭示矛盾、突出強調內心的情感);虛實結合;善用典故,還有比喻、夸張、渲染、烘托等等。有了這樣的積累,就不難看出這首詞最大的特色是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以抒發作者心中的滿腔的幽憤和無言的抗議。學生們有了手抄報的活動做鋪墊,閱讀詩歌時就不會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會在曾經有趣的活動中、合作自制的手抄報中尋找總結積累過的知識點,充分調動知識積累庫,進而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當然有機整合答案,準確表述語言這些步驟還需后期不斷強化練習。

邊塞詩詞范文第4篇

[關鍵詞]卜魁;流人;風光;風俗

[中圖分類號]I22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6 ― 0105 ― 02

一、關于邊疆詩

邊疆詩問題提出的目的是為了與邊塞詩相區別。邊塞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題材,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多數學者認為《詩經》是邊塞詩的源頭,內容上主要涉及戰爭、行役、懷鄉等。而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并且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邊塞詩繼唐代的繁盛之后,自宋至明一直沒有顯著發展,而到了清代,邊塞詩又一次煥發了勃勃生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其中東北邊塞詩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目前對邊塞詩的界定仍然存有爭議,筆者認為張曉明所引閻福玲的解釋較有說服力,他說:“‘塞’義為‘險要設防’,因而邊塞詩無論是寫邊塞的風光、風土人情還是寫邊地的生產生活、軍事生活等等,內容都必須與邊塞防衛之事有明確的聯系。”(張曉明《20世紀邊塞詩研究述評》,《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卜魁流人展現邊地生活的詩歌,既有關于邊疆防衛的詩歌,同時也有與邊疆防衛無關的詩歌,但是都與邊疆密切相關,因而我們把這些詩稱作邊疆詩。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邊疆詩在內容上與邊塞詩是存在交叉的,邊疆詩包含邊塞詩。卜魁文化流人對邊疆詩的豐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文僅就他們詩歌中所描繪的風光和漁獵風俗探討卜魁流人對邊疆詩的貢獻。

二、卜魁流人詩歌大大豐富了邊疆詩的風情描寫內容

清代的齊齊哈爾,稱卜魁,地處我國東北邊陲,經濟條件落后,糧食短缺,氣候條件惡劣。在清初時期有大量屯兵,是清政府發配犯人為奴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大量流人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科場案或文字獄案而被牽涉的士人,他們飽讀詩書、頗有文才,身處流放之地,仍作詩以抒懷,邊疆風土人情自然成為他們詩歌當中的重要內容。獨特的人生經歷、邊地特有的風光、民俗,使得他們筆下的邊疆詩也別具一格。

(一)描繪了一幅東北邊疆卜魁特有的風景畫。

氣候寒冷,多風沙,這是卜魁城給詩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因為卜魁流人多來自關內,甚至江南,南方的旖旎風光是他們揮之不去的記憶,而流放遭遇所造成的無限苦楚,卜魁的苦寒天氣、冬季的衰敗景象自然成為他們心中最為深刻的印跡。因而冰光、冰雪、秋霜、凍草、荒草、黃沙、冰泮、草漠、沙瀾、西風、殘陽等意象在卜魁流人詩中隨處可見。除了這些自然景觀之外,人文景觀也自顯落寞之情,如野寺、殘鐘、斷碑等。黃剛在《論清代西域邊塞詩之特色》一文中說:“唐詩在描寫西域風光時內容和題材都是比較單一的,從虞世南到岑參、王昌齡,在自然景物上往往都是偏重于冰天雪地、狂風大漠,詩中顯示的西域邊地,固然風光奇特,卻是一派荒無人煙、蒼茫孤寂。至于人文景觀,亦不外乎孤城、古塞、戍營、危樓。”(《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可見,流人詩歌中卜魁邊地風光的典型征與西域接近,但是也頗具卜魁的特色,并且為今人再現了當時卜魁城的風貌。

從卜魁城全貌的描寫來看,方世濟《望見卜魁城》以粗獷的線條、白描的手法勾畫了卜魁全景圖:

一片沙昏數尺墻,斷碑煙景亦蒼蒼。

怪來戰馬防秋地,說是書生送老鄉。

五十三亭燕樹隔,六千余里楚天長。

勞肩息后尋詩料,雁月笳風拾滿囊。

詩人在途中將至未至遙望卜魁時,只見到數尺高墻、幾處斷碑淹沒在黃沙煙影之中,還有北方一帶特有的多得不可計數的驛站,除此之外,別無可見,這真是傳說中的邊疆啊,要說日后可供作詩的也不過是雁、月、笳、風啦!這也正是卜魁城作為邊地的典型景色。

與唐代邊塞詩中的蒼涼景象的迥異之處是流人詩中也不乏詩意盎然之勝景:綠草、青草、曉露、春水、夏山、白云,一時間也讓人忘卻了塞外風寒,竟也令人忘返留連,方登嶧的幾首詩里頗有對于這類風景的描寫:“好友約鋤三徑雨,野香分載一車春。平原艷雪風翻浪,歸路斜陽蝶趁人。”(方登嶧《同訥拙庵出郊多芍藥交韻》)又有《訥拙庵招集同人歡飲竟夜(之三)》:

杏雨含煙柳帶絲,踏青兒女暮歸遲。

誰人編入春風調,畫出江南二月時。

春季的卜魁城杏雨、煙柳,一時間竟把人也帶到了江南二月天。

再看《逸叟惠花和韻見答因再疊前韻謝之(二首)》

秋風余艷滿園花,逸致閑情屬幾家?

常向隔墻扶杖望,小亭深柳夕陽遮。

掩映湘簾一甕花,感分幽韻及鄰家。

多情更許頻來折,風雨疏籬莫悼遮。

秋花、深柳、小亭、夕陽、疏籬,莫不是卜魁勝景,雖尚未有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么濃烈,但也完全可與黃庭堅的“爐煙郁郁水沉犀,木繞禪床竹繞溪。一暇秋蟬思高柳,夕陽原在竹蔭西” (《題覺海寺》)相媲美。

(二)真實再現了清初至清中期卜魁邊地人民豐富多彩的漁獵生活。

卜魁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及北方少數民族原住民的生活習俗,漁獵成為卜魁人民生活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方登嶧的詩中描繪了架獨木舟打魚、打鷹、打貂等漁獵活動,并且在其中也展示了與這些活動相關的用具。

清代卜魁物產豐富,其中江魚就是一大特色。每到春夏時節,人們就開始駕船乘舟去打魚,《葳瓠船》詩里就展現了這一活動。

腦溫江邊葳瓠渡,江口行人日來去。不聞江岸集烏檣,但向山中刳獨樹。獨樹刳成似葉輕,長身窄腹波上行。不帆不槳一篙水,破月飄煙縱復橫。有時縱橫撒大網,網得大魚供客餉。有時并榜過輕車,車輪縛木篙徐徐。朝朝暮暮濤聲里,秋風吹雪江冰起。幾日江冰凍不開,曳君長臥枯蒿底。

葳瓠船是吉林、黑龍江等地的獨木船。詩中詳細介紹了其制作過程:山中刳樹,刳得似葉輕,長二丈余,闊僅容膝,頭尾尖銳腹部甚窄,沒有帆槳只憑一支竹篙,行駛甚速。橫縱配合撒網打魚,遇江河水漲時,則聯二為一,以渡車馬。日日行于嫩江水上,直到江水結冰。

除了水里游的,還有天上飛的。

打鷹歌

冬鷹復春鷹,多少打鷹手。

負網入空山,蒙被臥林藪。

草暖捕鷹雛,草冷捉鷹母。

鴻鵠高飛六翮厚,白鶴梳翎入云阜。

矯矯搏擊才,伴結烏龍走。

平蕪灑血逞雄姿,鞲到死懸人肘。

在這首詩里,詩人描寫了打鷹的過程,眾多打鷹人以被子作為掩護,埋伏在樹林中欲以網捕鷹,不同的季節獵捕鷹母或鷹雛。詩人以鷹喻人,鷹有捕擊長空之勇力,卻終遭厄運而成為別人的獵物,發出無限感慨。

在描寫卜魁打獵生活的詩中,《婦獵詞》可以稱得上是獨放異彩。

背負兒,手挽弓。騎馬上山打飛蟲。

飛蟲落手其胸,掏血飲兒兒口紅。

兒翁割草牛車卸,歸來同飽氈廬下。

詩中生動刻畫了打獵婦女形象,婦女背著孩子,騎馬挽弓,箭法高強,身手敏捷,其功夫似也不遜于曹植筆下“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幽并游俠兒。“胸”,“掏血,不但勇猛,而且技法純熟,打來的飛蟲(即鳥)直接“掏血飲兒兒口紅”,何其豪爽!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這里的貂就是林中跑的,皮毛極輕暖,是一種珍貴的皮料。《 打貂行》里以詩歌的形式講述了打活貂的要領,“用網不用箭”,而且用犬來幫助獵取。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現了少數民族打貂的生動、傳神的畫面:“犬逐貂,貂上樹,打貂人立樹邊路。搖樹莫驚貂,貂落可生捕”。最后點出捕貂的目的是進貢朝廷,以求帝王無為而治,天下太平。

對于卜魁打獵場景的描繪極為雄壯的非《將軍獵》莫屬。陣容之強大、將士之驍勇、成果之豐碩、場面之壯烈,都令人贊嘆不已。時間是在十月,盡管“野外風晴寒不酷”,但是也“雪彌天”了;打獵的隊伍里個個不畏嚴寒,“凍草蒙頭冰結腹”,“冰洗刀鋒雪擦手”,“蒼白不辨須與眉”;打獵歸來的八百甲士“鞍上帶禽衣帶血”,“腐儒撲灰煨兩足,敗絮圍腰如猬縮”,打獵勇猛已經完全忘我。打來的黃羊、雉、鹿“積如山”。

三、結語

因季節和情感的不同,流人眼中的卜魁風光既有粗獷、曠遠、蒼涼的一面,又有清新、明朗、嫵媚的一面。卜魁邊地地廣人稀、野生資源豐富,北方游獵民族原住民多善騎好射,性格豪爽、堅毅,因而,他們的漁獵活動非常活躍而且極富特色。這些內容都被卜魁的文化流人寫入詩中,從而大大豐富了我國的邊疆題材詩作園地。

〔參 考 文 獻〕

〔1〕韓明安.黑龍江古代文學 〔M〕.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2〕李興盛.東北流人史〔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邊塞詩詞范文第5篇

關鍵詞:賞析;延伸;底蘊

小學語文新課標在第一學段就閱讀提出了讀詩歌要“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的要求。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古詩詞,而在小學課文中選取的古詩詞只是古詩詞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如何在教學中將課內的古詩詞向課外延伸,增加學生的古詩詞積淀,并使其從中理解、體會到古詩詞的美,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進行課外古詩的閱讀賞析。

一、景物延伸,內化美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的限制,對于古詩詞中描寫的美麗景物沒有形象直觀的認識,因此,筆者首先從學生較為喜歡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賞教材上描寫的景物外,還給學生補充了大量的同類古詩詞。比如說:在學《春日》時,詩中寫到:“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意思是說:春天總是讓人陶醉。黃澄澄的迎春花、粉紅色的桃花、紫紅色的紫荊、淡白色的梨花、鮮紅的海棠花、開滿山野的杜鵑花等,真是春色滿園關不住。筆者又給學生補充了唐朝杜審言的詩歌《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意思是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這些都是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學生從大量的課外詩詞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寫春景語言的凝練與優美,受到了美的熏陶。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筆者還讓學生將自己從所有古詩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出來,深化了理解,豐富了學生的語言。

二、作者延伸,開闊視野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多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人中,有浪漫主義、詩風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現實主義、詩風嚴謹、憂國憂民的杜甫,還有愛國主義、情感內斂的陸游以及邊塞詩人王昌齡……因此,筆者抓住作者這一素材進行拓展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了解詩人的興趣。學過王昌齡的《出塞》之后,又給學生補充了《從軍行》,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一位邊塞詩人對邊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對于戰爭的思考和憂慮;在學了李白的《靜夜思》之后,補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獨酌》《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等名篇,學生在朗誦、賞析的過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蕩不羈的詩風;學習了陸游的《示兒》,引入了《劍門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陸游憂國憂民的情懷躍然于心。學生對詩人的詩風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進一步了解詩人,激發了學生賞析古詩的興趣。

三、內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國的古詩詞很多內容都是相似的,如: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對統治階級殘暴、貪婪的抨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以及離家思鄉的愁緒等。我們在進行課外古詩詞賞析探索的時候,將教材中的此類內容延伸到課外,將當時相同的時代背景展現在學生面前,打通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輕松地化解了難題,學生透徹地理解了詩歌的內容。比如說,學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后,學生又賞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維的《使至塞上》、王之渙的《涼州詞》等,美好的景物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品讀延伸,感受詩情

“沒有朗朗的讀書聲,語文課堂將失去活力”,因此,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入情景,在多種形式的讀中,揣摩、體會詩句所承載的知識、情感、文化,從而表現出對語言本體的學習,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為載體,以“讀―思―悟―讀”為基本學習活動程序,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感悟,使學習程序螺旋式重現、上升,使他們深刻地領悟詩意,并促使其語文素養(朗讀水平、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從而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

五、激發延伸,迸發創造力

新課標把“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與感想”作為寫作目標的第一要求。“興趣、想象、感想”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有鮮明個性、有自的學習主體來定位的。在古詩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也值得一試。

以《村居》為例:(1)繪畫比賽。畫春天,也可畫想象中的春天。(2)音樂比賽。關于春天的歌曲演唱、樂器演奏、舞蹈。(3)詞語接龍比賽。目的在于激勵學生課外閱讀與積累。(4)朗誦或是演講比賽。(5)寫作比賽。

相關期刊更多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伊犁師范學院

中文學術前沿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大學中文系

現代語文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平县| 哈尔滨市| 旺苍县| 建昌县| 武宁县| 枣阳市| 资阳市| 泗水县| 尚志市| 天津市| 甘肃省| 修文县| 惠东县| 开原市| 卓尼县| 镇安县| 河南省| 盐山县| 都江堰市| 奉新县| 都安| 郧西县| 任丘市| 丹寨县| 象山县| 邯郸市| 马山县| 邮箱| 邹平县| 巩留县| 合肥市| 嘉黎县| 抚顺市| 合山市| 城步| 蒙城县| 丰都县| 元朗区| 肇州县| 咸宁市|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