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freesexvideos第一次,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詩歌四首

古代詩歌四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詩歌四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詩歌四首

古代詩歌四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玉臺新詠;童謠;諷諫;民生

眾所周知,《玉臺新詠》是以描繪女子生活、情感為主的一部詩歌選集,也是繼《詩經》、《楚辭》之后,又一道展現古代經典詩歌的亮麗風景,它于后世對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歌與樂府詩的研究有重要的文獻作用。本是以艷麗詞藻刻畫女性為主題的詩集,卻收錄了四首童謠,這確實存在著怪異之處。但仔細分析作者的思想與文本內容,就能發現其中是有根可尋的,收錄之因也并非徐陵隨意而為。

一、《玉臺新詠》與艷麗歌辭

《玉臺新詠》是公元六世紀由徐陵編撰的一部“艷歌”詩歌選集,此選集收錄的是從兩漢到梁代的詩歌精華,共八百多首。它展現了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優秀詩集代表。這部選集一開始并沒有受到很多關注,甚至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詩集。再加上,梁朝只維持了55年,陳朝則只有32年,于是《玉臺新詠》被看作是“亡國之音”的代表。

這種偏頗想法是難以避免的,因為這部選集中的大部分詩歌都與女性有關,加上徐陵自序中也提到《玉臺新詠》是給宮中妃嬪、佳麗閱覽的,從而必定會帶有靡麗奢華的情思特點。

《玉臺新詠》的主要內容更是描繪女性的生活,多抒愛之思,容易使人想入非非。但不可否認,它是繼《昭明文選》后又一部反映古典詩歌藝術特色的作品,對后來唐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地位,于是金克木教授在《玉臺新詠三問》中提出了要多層次地、多角度地研究《玉臺新詠》,還它以應有的歷史地位[1]。總的來說,這部詩歌巨作有著非一般的影響力與魅力,這種魅力尤以女子的精神、生活為特色,使整部作品散發一種艷麗、恢宏的氣勢。

二、中國童謠的最初功能

漢代的童謠共為十四首,《玉臺新詠》收錄了四首。童謠是什么呢?《毛傳》中有提及,“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2]。“童謠”一詞用作中國古代對兒歌的稱謂,其篇幅短小精悍,朗誦時較容易上口,音韻優美,便于口耳相傳。

童謠的傳唱有利于通過社會的言論而達到政治上的諷諫目的。古代的童謠與現代的童謠有所不同,古代童謠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突顯兒童的娛樂功能,而是為了政治提供服務,童謠因此披上政治的色彩。政治正是利用童謠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收效大的特點,使之在政治諷諫上具有強有力的殺傷性。諷諫通過間接的方式利用童謠進行傳播,使諷諫者處于受保護的位置,直接隱藏了主要傳播者的身份。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深刻地反映社會問題,包括百姓的風俗,生活,戰亂等方面,可以說童謠是一把利劍,迅速挖掘并全面展現其政治問題。

三、《玉臺新詠》中的童謠

《玉臺新詠》收錄的童謠總共四篇,分別是《漢時童謠歌一首》、《漢成帝時童謠歌二首》、《漢桓帝時童謠歌二首》、《晉惠帝時童謠歌一首》。

1.作者之因

《玉臺新詠》編者徐陵(公元507年一一583年),字孝穆,是山東郊縣人。徐陵年輕的時候與父親徐擒經常前往梁皇太子蕭綱的住所,他的文采更受到了蕭綱的喜愛,于是徐陵奉命選編《玉臺新詠》。“唐代的李康成認為是為備諷覽而作,‘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仕東朝,特見優遇。時承平好文,雅尚宮體,’故采西漢以來詞人所著樂府艷詩,以備諷覽。”[3] 徐陵雖在小序中說明收錄《玉臺新詠》是為供宮中女子閱覽,但內容多數反映百姓生活與暗諷宮中奢靡之風。且童謠帶有諷諫的政治色彩,徐陵將其收錄正是表現了他心系于民的剛正之風。

《陳書?徐陵傳》記載了,徐陵博涉史籍,縱橫有辯才,為人,孝義坦誠,性耿介,重情誼,清簡廉明,樂善好施,俸祿與親族共之。[4] 由此可看出,徐陵不僅博學多才,文采了得,性格方面為人耿直廉潔,心系于民,因而可收錄的這四首童謠均與百姓的生活有關聯。

徐陵關注百姓,關注民生,從而間接地反映政治之思。

2.文本之因

《玉臺新詠》序中明確表示其內容是供嬪妃等女子閱讀以緩解寂寞的哀愁,因而在內容上較為注重刻畫女子細膩的情感以及生活片段。樂府詩也收錄在《玉臺新詠》當中,而漢代童謠屬于樂府詩,因而從文本的層面上看其收錄原因是有根據的。另一方面,在內容上,收錄的四首童謠均與女性的生活有關聯,符合收錄內容的特征,而且具有諷諫色彩,反映百姓生活之思。

漢時童謠歌一首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城中女子因高髻的流行而爭相模仿,衣袖的裁剪竟要使用一匹帛,這種奢華之風流行于整個城市中心,這首童謠的主要目的可見是諷刺批評奢華的生活之風。利用生活的平面來達到政治上的諷諫目的,其傳播者是心系于民,為老百姓著想,反映了社會風氣不合現狀,批評貴族女性的奢華之風,影響百姓簡樸的生活作風,從而阻礙德政的實施。

漢成帝時童謠歌二首(并序)

漢成帝趙皇后名飛燕,寵幸冠于後宮,常從帝出入。時富平侯張放亦稱佞幸,為期門之游。故歌云:“張公子時相見”也。飛燕嬌妒,成帝無子,故云:“啄皇孫”,華而不實。王莽自云代漢者德土,色尚黃,故云:“黃雀。”飛燕竟以廢死,故“為人所憐”者也。

燕燕尾殿殿,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瑯根,燕飛來,啄皇孫。

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昔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

這兩首童謠附上小序,大致上分析了其主要內容,“桂樹”、“黃雀”都是比喻的手法,暗含著趙飛燕的一生,雖然她之前是萬千寵愛在一身,最后卻失去依靠而死去。在小序中提到,漢成帝容忍趙飛燕的善妒,趙飛燕無子嗣,卻不允許別的女子為漢成帝生育,因此“桂樹華不實”。這兩首銜接的童謠反映了百姓對趙飛燕一生的譏諷,通過傳唱,寄寓了一種警示世人的功能,而這是最安全有效的諷諫手段,對統治者來說更有警醒的作用。

古代詩歌四首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真州絕句》春景秋景

“半江紅樹賣鱸魚”出自王士禎的《真州絕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關于第四句的解釋各家說法不一:

(1)《古代詩詞曲名句選》(廣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邊楓樹很多,倒映水中,遮滿半面江水。紅樹,楓樹,秋天楓樹經霜,葉子變成紅色,所以叫做紅樹。……賣鱸魚,指賣鱸魚的熱鬧場面。

(2)《詩詞曲名句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紅樹:秋日下霜,楓樹葉子變成紅色。鱸魚:盛產于長江下游的一種口大鱗小的味美之魚。句意:最好的景色還是太陽偏西,風平浪靜之后。紅色的楓樹下,漁民在賣鱸魚。描繪出了富有漁村生活氣息的圖畫。

(3)在《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中黃立新認為這首詩是寫真州江邊漁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風光。半江,半個江面上;紅樹,長著紅葉的樹。有的樹葉秋天變紅。鱸魚,一種體呈銀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魚,產于我國沿海一帶。“半江”句說,在江邊紅葉樹下,漁人們正在賣鱸魚。

(4)在《歷代絕句精華鑒賞》中艾治平認為這首詩是寫秋景。紅樹:楓樹。楓葉秋天經霜變成紅色。他是這樣解釋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時光怕就是紅日西斜,風平水靜的傍晚時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閃閃;楓葉經霜,艷紅如染;走著,走著,請聽,在你耳畔響起了“賣鱸魚呵”的聲音,聲韻悠遠,余音不絕。

(5)在《古典文學鑒賞集》(三)(遼寧教育出版社)中陳體津認為此詩描寫秋天傍晚江邊的漁家風光。他是這樣解釋最后兩句的:后二句描寫漁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輝斜照在經霜的楓樹林上,倒映江邊,半邊江水像被染紅了似的,顯得分外妖嬈明艷,漁人們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氣,在江邊樹下售賣自己剛剛打來的新鮮鱸魚。詩中洋溢著漁鄉的氣息,卻又透露出清遠的閑情逸致,真有耐人尋味的意境。

(6)陶文鵬在1993年《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第113頁是這樣解釋的:《真州絕句》組詩是寫真州春天風物。他是這樣解釋最后兩句的:在黃昏時分,日斜風定以后,斜陽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綠,一半江面嫣紅,江岸金絲輕漾的柳樹,傳來一聲聲很有地方風味的吆喝,原來是漁民們正在高興地叫賣鱸魚。

從以上列舉的觀點我們可以知道,關于“半江紅樹賣鱸魚”所寫之景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為代表的,認為此句是寫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鵬先生為代表的,認為此句是寫春天的景色。前五個主張此句是寫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鵬先生認為此句是寫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點是什么?到底誰是誰非呢?

我認為分歧的焦點是對“半江紅樹”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認為“半江紅樹”的“紅”是形容樹的,紅樹也就是楓樹,因為楓葉秋天經霜變成紅色。人們自然會想起杜牧有名的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而陶文鵬先生則認為“半江紅樹”的“紅”是形容江的。江面沒有被斜陽照射的一邊是碧綠的,被斜陽照射的一邊是嫣紅的。人們自然會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詩句“半江瑟瑟半江紅”。

我認為這句詩應該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從《真州絕句》組詩的寫作時間來看。王士禎所寫的《真州絕句》一共有五首。我們看一下《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的目錄就會發現,這五首詩排在“《維揚蕭尺木畫冊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應該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當時,王士禎二十九歲,這首詩應當是1662年寫的。查《漁洋山人年譜》可知,這一年,他在揚州做推官。真州在揚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絕句》(其一)寫道:“揚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從這里可知王士禎對真州是比較熟悉的。其中,《真州絕句》(其二)說:“白沙江頭春日時,江花江草望參差。行人記得曾游地,長板橋頭舊酒旗。”寫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帶長滿了各式各樣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歡,是人們游春的好地方。那長板橋邊的酒店,懸掛著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們休憩、觀景、敘談的好場所。這首詩寫出了人們在春天到白沙頭游樂的歡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絕句》肯定是寫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絕句》(其五):“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鄉春事最堪憐”是《真州絕句》組詩的總結性詩句,是說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愛,也是《真州絕句》組詩的詩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寫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寫的,也是寫春景。因此這句詩是寫春天之景。

其次,從“楊柳”的意象來看。清朝詩人所寫的“楊柳”意象,要么是歌詠春天之景,要么是傷春惜春。總之,是寫春天的景物。如張問陶的《陽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紅妖翠畫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煙起,楊柳愁殺鷺鷗喜。”沈德潛的《過許州》:“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平疇。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王士禎的《真州絕句》(其四):“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也寫了楊柳的意象,這首詩也應該是描寫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紅樹賣鱸魚”所寫之景應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為什么認為“半江紅樹賣鱸魚”是寫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詩論詩”的毛病。魯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我們分析、賞析詩歌,一定要顧及全詩。如果是組詩,一定要顧及整個組詩,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這首詩。否則,“就詩論詩”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讀阮亭先生真州絕句漫作》的影響。惠棟在《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里引了宗梅岑的這首絕句,全文如下:“板橋山色晚秋初,楚澤真州畫不如。我愛新城詩句好,半江紅樹賣鱸魚。”此詩對于王士禎的《真州絕句五首》,特別推重第四首,還引用這首詩的“半江紅樹賣鱸魚”,稱為“詩句好”。宗梅岑認為此首詩的藝術特色是詩中有畫。不但詩中有畫,而且勝過畫,畫出來也不如詩。這一點宗梅岑先生是別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認為“板橋山色晚秋初”,認為《真州絕句五首》是描寫秋天的景色,這就有問題了。原來宗梅岑讀“半江紅樹賣鱸魚”,讀成“紅樹”,成了“霜葉紅于二月花”,所以說成“晚秋初”了。可是這五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寫“半江紅”,不是寫“紅樹”,所以不對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詩的暗示。人們一看到紅樹的字眼,第一反應就會想起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很自然會聯想此“紅樹”可能是楓樹的葉子經霜變成紅色。再加上沒有顧及整個組詩,很自然地認為這句詩是寫秋天的景色。

參考文獻:

[1]劉利等.古代詩詞曲名句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趙傳仁.詩詞曲名句辭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3]馬美信,賀圣遂.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M].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歷代絕句精華鑒賞[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5]中央電大古典文學教研組.古典文學鑒賞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古代詩歌四首范文第3篇

關鍵詞:馮至 敘事詩 悲劇意味 抒情性

1923年,馮至創作了敘事詩《吹簫人的故事》,隨后他又創作了《帷幔》(1924)、《蠶馬》(1925)、《寺門之前》(1926)。后又將這四首詩收入了《昨日之歌》。這四首敘事詩,在當時的文壇顯得有些突兀,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奇跡。朱自清先生非常欣賞它們,將前三首收入他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贊馮至的敘事詩“堪稱獨步”。王瑤先生也認為,在馮至早期的詩作中,“長篇目敘事詩尤稱獨步”。

現在讓我們一同品味這四首詩歌中的悲劇意味:

一、《吹簫人的故事》寫的是一部愛與美的悲劇

一個健壯俊美的青年,長年累月的在一座高山上獨自吹簫,“忘卻山外的人間”。然而愛神敲開了他的心扉,于是,他“奔向喧雜的人間”,找到了心目中的女郎。“流浪無歸的青年/哪能娶豪門的嬌女”,愛情受到了世俗的阻撓。女郎一病不起。洞簫告訴青年:“我能醫治人間的重病,因為在我的腔子里,蘊藏著你的精靈。”于是他“把洞簫劈作兩半,煮成一碗藥湯”。女郎病愈了,父母也同意了他們的婚事。而青年卻因思念自己的洞簫而重病不起,“縷縷的簫的余音/引他們向著深山逃亡。”失去了美的愛就如失去了精神的空殼,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拯救生命的同時卻在削弱生命的意義。

二、《帷幔》講述的則是一出命運的悲劇

一個少女無意中聽到未婚夫是一個丑陋愚蠢的男子,“毅然走入尼庵中,情愿在尼庵里消滅她的青春”。若干年后,“遠遠來了一對青年兄妹”,妹妹訴少尼,深情的哥哥“只因為一個未婚妻遺棄了他,他便抱定了永久不婚的志愿”。少尼死寂的心被這意外的話撩起,“她取出一張紅色的綢幔”,先在帷幔中央繡上了一朵白蓮,象征她潔白無暇的一生;又繡上了象征愛情的比目魚、相思鳥……終于“把帷幔繡成了極樂的世界”。然而,在那左方的一角,她卻留下了空白。少女自以為不會為當初的選擇后悔,命運卻告訴她,她所遺棄的那個男子也許就是眼前這個俊美多情的青年。只是一個“也許”,就讓她痛徹心肺地后悔那最初的選擇。這一切在命運的眼里是多么的無知可笑,在我們的心里是多么的懼怕和哀痛。

三、《蠶馬》則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悲劇

白馬一直深深地愛著姑娘,但是姑娘的心只牽掛著父親,理解不了白馬的一片癡情。”白馬的“癲癡”行為終于導致它被父親所殺,并將馬皮掛在墻上。然而,在大地將要崩潰的一瞬,馬皮緊緊裹住了她(少女)的全身!”風雨過后,他們在“月光中變成了雪白的蠶繭。”故事講述的是白馬對少女的相思之情,而我們感受到的卻是一個青年對少女的苦戀,體會到的是戀愛的美妙與痛苦。 四、《寺門之前》則又為我們展現了一出人性的悲劇

詩中的老和尚,少年時便出家了;然而寺院里的清規戒律卻完全壓抑了少年人正常的心性。一次夜行時,小和尚發現了一具女子的裸尸,難以自持地將她全身撫遍,并在女尸上睡了一覺!“在這默默中間的三十年,蜃樓的幻影回來三十遍”,精神的折磨與分裂讓他質疑:“什么是佛法的無邊?什么是彼岸的樂國?我不久死后焚為殘灰,里邊可會有舍利兩顆?一顆是幻滅的蜃樓!一顆是女尸的半裸!” 這破滅的幻想和罪惡的比佛法更真實的印刻在他的生命里,沒有絲毫忘記過。

馮至的敘事詩對于悲劇的表現所達到的深度在當時詩壇上的確是極為少見的。他的敘事詩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特點,與他同時也是個出色的抒情詩人是分不開的。

首先,敘事形象的意象化。馮至詩中的形象往往被賦予了象征的寓意,不僅使敘事詩不粘滯于事,而且構成了敘事詩深遠的意境,如吹簫的少年、繡帷幔的少尼、癡情的蠶馬,甚至包括了那缺了一角的帷幔、通靈性的洞簫……無不是灌注了詩人的主觀情意,富有豐富蘊涵的意象。

其次,幽婉的敘事風格。馮至的敘事詩都是一首哀婉動人的心曲——凄美的情調,冷寂的氣氛,營造出幽婉的詩境;曲折渺茫的人生悲感婉曲而揪人情腸。幽婉的敘事語言特別能表現感傷的抒情,馮至的感傷因敘事的幽婉而消解了沖突和宣泄,是平和靜寂中的感傷,不濃烈夸飾,也不頹唐。

古代詩歌四首范文第4篇

關鍵詞:開展活動;古典詩詞教學;興趣

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一書,人教版選修1《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三個單元全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篇目。唐詩宋詞就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選進教材的都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優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詩詞,在連續的為備考進行的教學中學生不免也會產生審美疲勞,覺得乏味。而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第一點就提到要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該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詩詞的勃勃興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認為可以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常態教學中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詩詞綜合實踐活動,多角度、多層面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濃厚興趣。下面以粵教版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下面簡稱“粵選1”)為例談談古典詩詞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設想與實施。

一、“命名取號”醞釀蓄趣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課程目標”的闡述要求學生嘗試組織文學社團,其實在班上也可組織成立縮微的“文學社團”,如某個專題方面的學習小組等。所以,在正式進入詩詞教學前可發動組織學生成立“詩詞學習小組”。即在班級要求全體同學以4~6人組合成立一個詩詞學習小組,所有同學均要參加,組員盡量包含“各有專長”的同學,如語文綜合素養較高、會繪畫或唱歌、能制作課件等。選好組長,并取一個有詩意的組名。同時,建議每個組員各取一個有個性的字或號以顯“詩意人生”。在整個過程中,詩詞學習小組不能任意變換組員,以保證后續開展活動時詩詞學習小組的整體合作及統一。

一般來說學生在分組后為小組取名的時候都很積極,許多小組成員常常為一個字展開激烈的討論,就怕自己組的名沒有其他組的有意蘊。同學們最后定的組名,有些取自古詩詞名句,有些融進組員的名字,有些結合組員的興趣愛好等,每次總能出現許多“出彩”的富有詩意的組名,如“疏星淡月”“鴻雁單秋”“夢圓唐朝”等。而在給自己取字號的時候,如果出現不夠積極的情況我就借機滲透古代文化常識,借力激趣。我在簡單介紹古人取字與號的基本知識時,就特別向學生強調:字,也叫“表字”,古時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學識、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為地位的象征;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有號的人多是那些圣賢雅士。這個時候學生就積極起來了,全班出現一股勢不可擋的“查詞典,定雅字,取美號”的熱潮。

而@些都為接下來的詩詞學習鋪設道路,醞釀蓄趣,營造學習氛圍。

二、“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闡述中提到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詩文。還指出:選修課程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古代詩歌我來講”自主鑒賞活動就是指在老師的示范講解下,學生自主鑒賞詩詞,然后選擇自己喜歡又感覺理解最透徹的詩作給同學們講授,學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講臺當小老師的機會。

粵選1將唐詩宋詞元曲中大家們的作品編為基本閱讀課,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題材內容分類編排為拓展閱讀課,這樣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點。教師先把不同題材的作品與名家典型代表作列為自己示范重點講授的專題課與名家學習課。專題授課講明詩詞常識,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的分類鑒賞。名家學習課精講最能體現詩人風格的詩篇。除了這些,其它的篇目則可讓學生進行自主鑒賞。學生與教師根據教學進度輪流穿行。如杜甫詩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體現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詩歌藝術技藝。教師可只講《月夜》,而其余四首詩讓學生自主鑒賞。

三、“尋覓收集”深入研究

新課標指出,詩歌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學習篇目,進行作品鑒賞,即鑒賞研讀是建立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的。要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勢必要找到相應的契機,給予相應的閱讀任務,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去閱讀鑒賞。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動

在中國文學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這些意象群無疑對鑒賞古代詩歌、準確捕捉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常用修辭手法,不知道詩歌中所用的典故,勢必也會影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把握。在恰當的時候讓學生歸納掌握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或典故,可以讓學生構建詩歌的知識網絡,積累較為豐富的鑒賞知識。布置學生搜集的時機應以教學進度為準,搜集的內容可以有四種:1.單個典型意象涵義的搜集。如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學生搜集整理帶有“月”意象的詩句,探討這個意象的寓意。2相同題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學了第1課王維的邊塞詩《觀獵》及第6課的邊塞戰爭詩之后,可以讓學生收集邊塞詩常見意象或典故的有關詩句,然后解說意象寓意和典故內容及含義。3.表現相同思想內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學了第19課言情詞三首后讓學生搜集整理代表愛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學生自己搜集歸納比教師直接給資料會有更深印象,有時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二)尋覓“唐詞宋詩”活動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一定量的唐詞和宋詩。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有溫庭筠,執教唐詩最后一課詠史詩介紹溫庭筠時,我重點強調溫庭筠是晚唐時期詩人、詞人,他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后詞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在驚詫于竟有“唐詞”時讓學生每人找一首唐詞和一首宋詩。一些學生搜集到蘇軾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時,激動地說“這出自蘇軾的詩,而不是詞!我可從來沒意識到這是宋詩!”“我幾乎是又驚又喜了”。

通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自主利用網絡等工具去查尋有點被教材“忽略”的唐詞、宋詩。學生在有點意外號晾喜中,增加了閱讀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全貌,也為后面宋詞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

(三)“尋覓節日詩情”活動

中國很多的傳統節日都和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都是有關元宵節的詞。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是寫七夕的。在學習這些篇目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出現其它的中國傳統節日的詩詞。查找內容包括相關節日詩詞,節日詩詞相關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資料。學生通過自己制作課件匯報展示搜集結果。

學生在尋覓搜集有關節日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從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時又和我們今天的生活一脈相承,所以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在廣泛閱讀的時候,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閱讀鑒賞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嘗試創作”提升寫作能力

課程標準關于詩歌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嘗試進行詩歌的創作。學生學了一定數量的唐詩與宋詞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創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詩歌。可采取下列多種形式,如改寫詩詞:可在學過的古典詩詞中選擇一首詩或詞進行改寫,可以把詩改為詞,也可以把詞改為詩;填詞:老師簡單介紹填詞的基本知識,然后要求每位同學試填一首詞。可以給定主題:如以“校園生活”“藝術節”“學語文”為話題。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創詩詞。

創作活動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寫歌詞:先讓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一首有關古典詩詞的民樂、歌曲讓同學們欣賞,之后要求學生以某一古典詩詞為原型,改寫成一首歌詞。老師可以先教給學生簡單的方法,如:挑選自己喜歡的一首詩、詞、曲,確定韻腳(與原韻可同也可不同);靈活變換句式,選用原詩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組,設置一個具有現代意味的場景或背景故事,抒發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從而構成一首具有古典韻味又具有現代特色的詞作。對于學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級詩集。學生認真進行創作的風氣不知不覺也滲透到平時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評比”提高鑒賞能力

課程目標關于詩歌提到要讓學生“L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課程標準關于詩歌與散文的教學建議提到“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鼓勵學生創辦文學刊物。以上活動內容學生本來就有興趣,如果再加上評比就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了。

(一)筆記展評

在開始詩詞學習時即布置整理歸納筆記任務要求,同時預報在適當時候進行展示,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最后以“內容豐富,有助于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圖文并茂,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為標準評選最受歡迎的筆記。例如一個同學在積累本上整理歸納歷史上一系列的壯志難酬的英雄、士大夫有關詩句時,旁邊畫了一個仰天長嘯的人并在旁邊用藝術字寫著“愛國忠君如是也”。在同學們整理出來的筆記中大都能包含“文學文化常識”“分類知識”“詩歌鑒賞術語例舉”“鑒賞步驟方法”“傳統意象集錦”這些內容,而這正是鑒賞詩歌所必備的知識。同學們筆記的內容各異,生動形象又活潑有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學了不少的詩詞知識。

(二)專題朗誦表演

“專題朗誦表演”活動流程大概為:把粵選1作為范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并確定朗誦主題。按此專題搜集、整理相關詩歌,制作成課件,然后進行專題朗誦表演。學生在欣賞同學們表演時要作出準確的評價,小組同學人人參與,組與組同學互相觀摩,互相評議。

學生最后確定的專題通常有“遠游懷人”“軍旅戰爭”“愛國情懷”“登臨感悟”“愛的詩篇”“友誼如酒”“珍惜親情”等等。各專題涉及面很廣,準備過程可以說已達到了初步全面復習的目的。另外,當欣賞同學們的“傾情展演”時,也相當于把全書的內容分專題又復習了一遍,學生的分類鑒賞能力又得到一次長足的發展。

(三)手抄報、語文電子雜志評比

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中一路走來,點點滴滴,感悟與體驗,進步與提高,給他們一個平臺,讓他們發揮所長,展示學習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報、編輯展演語文電子雜志活動。

活動還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選擇展開對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題材、主題的詩歌進行閱讀探究,每個學生把研究收獲、心得寫成文章。接著小組長組織有專長的組員把本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報”或編輯成語文電子雜志。當“手抄報”全部制作完成時就在班上張貼展示,編輯制作成的語文電子雜志則在網上讓同學們點擊觀看。

古代詩歌四首范文第5篇

關鍵詞:《精選陸放翁詩集》 文獻價值 審美范式 經典化

《精選陸放翁詩集》為現今可考的陸游早期重要詩歌選本,明清兩代史志目錄、官私書目對其多有著錄,如高儒《百川書志》卷十五、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卷四、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卷四、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等。《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此書云:“劍南詩集汲古閣刻本今已盛行于世,然此選去取頗不茍,又宋人舊本,故以陳亮、歐陽文粹之例與本集并存之。”[1]對《精選陸放翁詩集》的價值作了一定的揭示與肯定。本文試對《精選陸放翁詩集》的價值意義做進一步的鉤沉。

一、文獻價值

《精選陸放翁詩集》的文獻價值首先在于對陸游詩歌的保存。刊刻于南宋的陸子虡《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陸子遹《劍南詩稿續稿》六十七卷本,由于長期沒有新刻,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散佚,《精選陸放翁詩集》作為元明兩代流傳最為廣泛的陸詩選本,遂成為明代各種通本及單行本陸詩選本的文獻來源。明代的宋詩選本如《宋藝圃集》《石倉歷代詩選》,核其篇目,不僅所選之陸詩均見于《精選陸放翁詩集》,且篇目前后次序多與《精選陸放翁詩集》一致,表現出明顯的淵源關系。[2]就單行本而言,明正德年間汪大章刊本《渭南文集》收詩九卷,經傅增湘詳考證,全取自《精選陸放翁詩集》。明末毛晉在刊刻汲古閣本《劍南詩稿》時,亦從須溪本放翁詩集中檢得未刻詩二十首。[3]又據今人輯考,《精選陸放翁詩集》所錄詩篇中有十四首不見于今《劍南詩稿》,“如《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卷三《黃山塔》、《送三兄赴秦邸》、卷五《聞婆餅焦》、《種桑》、《夜間櫓聲》、《離家示妻子》、卷八《聞角》、《寄楊濟伯》、《采菊》、《吳娃曲》四首、《過江至蕭山縣驛東軒海棠已謝》”,[4]足見《精選陸放翁詩集》在陸詩采失補遺工作上的巨大價值。

作為宋人舊本,《精選陸放翁詩集》的文獻價值還在于它保存了宋人對陸詩的評點形式與內容。南宋的詩文選本具有與前代選本不同的特點,“不僅有序論,而且有圈點、評點。詩文選本與圈點、評點緊密結合,形成一種新的選本形式,且在后代成為傳統。……這些詩文選本除了具有入選作品自身的文本價值之外,還具有傳播價值和理論價值。”[5]《澗谷》《須溪》兩選本即體現了南宋選本的這一特點,明弘治十年冉孝隆刻本前集有羅憼序、羅椅圈點,后集有劉辰翁評語56條。這些圈點、評語和他們所選錄的詩歌篇目一起,為我們了解、探究八百年前陸詩讀者的閱讀趣味、審美取好、評詩標準提供了生動的材料。姚斯認為:“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充實和豐富,一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過程中得以確定,它的審美價值也是在這過程中得以證實。”[6]作為名聲顯赫的早期陸詩讀者或批評者,羅、劉二家選本的文獻價值還在于,其獨到的見解及精辟的闡釋,為陸游詩歌接受奠定了基礎,指引了方向。

二、樹立了兩種陸詩審美范式

錢鐘書《宋詩選注》評陸詩時說:“他的作品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7]朱自清《經典常談》亦認為:“他的詩有兩種:一種是感慨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種是流連光景,清新刻露之作。”[8]兩家觀點可謂是對陸詩整體風貌的一個精辟概括,這個概括固然源自錢、朱二家對陸游詩歌的深入研讀后的內心體悟,然而亦是對八百年來陸詩接受活動中兩種審美取向的理論總結。我們知道陸游詩歌在宋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此后由于詩壇風氣的影響,陸詩的關注度雖然時強時弱,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對陸詩的閱讀評論一直沒有間斷過,從而構成了一部長達八百年的陸詩接受史。在這八百年里,人們對于陸詩的審美取向因時代風尚和個人的欣賞趣味不同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如明代劉基欣賞陸游流連光景的詩篇,在陸游《晚興詩》《賣花叟》《湖上詩》等詩篇后都有題詩。同時代的費經虞則讀出了陸詩中深厚悲壯的另一滋味,其《雅倫》卷二“放翁亦學杜學白,而尖新峭別,自成一體,有宋詩人無出其右。近日家弦戶誦,不能得其深厚悲壯,但得其率意而已。”[9]人們或將陸游擬之杜甫,或將其比作李白,或喟嘆其詩之豪宕沉郁,或欣賞其透脫清奇,諸家觀點不一而足。

對于一個詩人來說,其詩歌風格的形成和確認,不僅取決于主體的創作實踐,還建立在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其詩歌的閱讀與接受的基礎之上。不同時代的社會風氣和不同讀者的審美取好都會影響人們對于某一詩人詩歌風格的體認,對于陸詩接受來說,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由于一般讀者難以獲取或遍覽陸詩全集,陸詩的面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選本的呈現。清代比較流行的陸詩選本因過多遴選模寫事情、品題花鳥的閑適詩乃至于使陸游被認作“蘇州一老清客”[10],可知選本本身的審美取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于陸詩風格的認識。

作為元明兩代廣為流行的陸詩選本,《精選陸放翁詩集》的選詩情況亦決定著陸詩的面貌進而影響著后世讀者對陸詩的接受。關于《精選陸放翁詩集》的選詩特點,現代詩人馮至有一段精辟的概括:“前集所選多閑情逸致之作,不能代表放翁詩全面,劉辰翁編選之后集,則慷慨悲歌,讀之使人振奮,蓋與選者身世及思想水平有關也……平心而論,兩集正好互相補充,可以看出詩人的全貌。”[11]遺民詩人劉辰翁對陸游豪宕沉郁的愛國詩作感觸深刻,其《須溪集》卷六云:“陸放翁詩萬首,今日入關,明日出塞,渡河踐華,皆如昔人想見狼居胥伊吾北,有志無時,載馳載驅,寐語出狂徒,以資今人馬上之一笑。然今人馬上萬里復少此。”[12]言語之中透露著對陸游浩蕩之氣的敬服與欣賞;而資性淡泊又仕途坎坷的羅椅對于放翁留戀光景、嘆老嗟卑之作則更為偏愛。

《澗谷》《須溪》二集不同的選詩趣好使得陸游詩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得以呈現。其美學意義在于,作為陸詩的早期讀者,他們以選本這種審美實踐的方式表達了各自對于陸游詩歌不同風格的審美取好并為后世讀者提供了陸詩欣賞的兩種審美范式——“豪宕沉郁”與“清新刻露”。后代讀者對陸詩風格的體認,雖然帶有不同傾向,但大體都跳不出這個審美框架。

三、推進了陸游詩歌經典化進程

“宋人之詩,多者莫如子瞻、務觀。……務觀閑適,寫村林茅舍、農田耕漁、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記寒暑。讀其詩如讀其年譜也。”[13]陸游筆耕不輟、勤勉作詩的精神得到后代評論家的廣泛稱許,近萬首的詩篇亦奠定了其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地位。然而成詩過繁過快也給陸詩帶來了蹊徑太熟、章法句法雷同的缺陷,清人對此多有批評。對于陸詩研究來說,披揀出那些經過時間淘洗的經典之作,深入研究其內涵質素、生成機制、價值影響,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對陸詩精髓的了解,還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從一個側面揭示出社會心理和文化思想變遷的軌跡。經典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為“經典不僅僅是刻寫于竹簡、書頁之上的實體存在,更多地存在于作家與批評家、讀者共同的閱讀、闡釋、接受與創造之中。”[14]就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產生的特殊形態而言,主要受到選編、評點、引用、目錄的著錄與評價等影響。要還原經典形成的過程,我們就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細致的考察和分析。在這諸多因素之中,選本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而獨特的批評方式,最易在大眾讀者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對經典的形成可謂居功至偉。對于陸詩經典化來說,選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不同時代選本的選錄與評點,一些詩作一再進入人們的閱讀視野,被反復地閱讀、注解、評論,遂成為地位穩固的經典之作。而在經典形成的歷時態的進程中,早期選本、權威選本起到了主導與支配的作用。據江西師大黃英碩士論文《陸游詩歌五十首經典名篇的考察》統計,在排名前五十的陸詩經典中,《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選入12首,《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選入16首。[15]又據復旦大學張毅博士論文《陸游詩傳播、閱讀專題研究》統計,48首出自《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的作品,在清代吳之振、陳訏、楊大鶴、朱陖、周之麟、等許多大型陸詩選本里反復出現。[16]綜合這兩個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收詩總數不足陸詩全集十分之一的《精選陸放翁詩集》,其名篇選入率卻在50%以上(《別集》一卷選入陸詩經典篇目情況尚未考慮在內)[17];二是在清代陸詩全集俱備的情況下,面對近萬首可供選錄的陸詩材料,選家們卻不約而同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與《精選陸放翁詩集》重合的陸詩的小部分詩篇中,使得其中的某些詩作反復出現,最終成為陸詩中的經典。

這種情況看似偶然,實則涉及到一個重要的美學問題。接受美學認為“文化傳統對文學接受的支配、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為接受群體、個體提供了一個經歷史選擇和淘汰遺存下來的、群體審美經驗積累而成的期待視野。這個視野成為每個接受群體、個體現實的接受活動由以出發的前提。”[18]作為在陸詩接受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早期選本,《精選陸放翁詩集》以權威選本的身份為陸詩欣賞樹立了一種基本的視界和規范,這種視界和規范被元明兩代的讀者所采納和繼承,從而形成了群體審美經驗和期待視野,并作為一種文學傳統一直影響著后世的陸詩接受。審美接受傳統一旦形成,就會無意識地支配著人們對陸詩閱讀、欣賞的發展走向,使人們不自覺遵循著已有的審美原則、方向來對陸詩進行閱讀、欣賞、理解和評價,從而保持了陸詩經典的相對穩定性。

當然,文學傳統的形成不是單向性的,后世讀者除了繼承文學傳統外,亦有對傳統的選擇與調整。不同的時代由于文學風氣、審美取向、政治環境的不同,會帶著各自的審美視界對傳統加以揚棄和革新,這也正好解釋了某一時代的陸詩經典在另一時代退出讀者審美視野的原因。在文學傳統形成的雙向作用之下,《精選陸放翁詩集》能夠保有50%以上的名篇入選率[19],足見其作為陸詩選本的經典性。《精選陸放翁詩集》作為陸詩經典形成的一個關鍵環節,推動了陸游詩歌的經典化進程。

注釋:

[1][清]永瑢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144頁。

[2]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藝圃集》、《石倉歷代詩選》統計核實。

[3]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70頁。

[4]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416頁。

[5]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

[6][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頁。

[7]錢鐘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頁。

[8]朱自清:《經典常談》,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頁。

[9][明]費經虞:《雅倫》(卷二)《陸放翁體》,《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頁。

[10][清]閻若璩:《潛丘箚記》(卷四),轉引自孔凡禮、齊志平:《陸游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4頁。

[11]馮至:《手握舊卷,倍覺情深》,范用編:《買書瑣記》,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30—31頁。

[12][宋]劉辰翁:《須溪集》(卷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520頁。

[13][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一)品藻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43頁。

[14]吳承學,沙紅兵:《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15][17][19]黃英:《陸游詩歌五十首經典名篇的考察》,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16]張毅:《陸游詩傳播、閱讀專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3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县| 罗山县| 临泉县| 视频| 巴楚县| 博客| 都昌县| 南和县| 库车县| 耒阳市| 肥城市| 商都县| 嵩明县| 楚雄市| 崇仁县| 峨边| 秭归县| 嘉祥县| 和田县| 宜都市| 清镇市| 海伦市| 德阳市| 南皮县| 石首市| 凤台县| 罗甸县| 逊克县| 丹江口市| 永年县| 柳江县| 潍坊市| 盐源县| 高平市| 民县| 乾安县| 恩施市| 永胜县| 玉田县| 徐州市|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