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freesexvideos第一次,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途徑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代思想道德教育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途徑

摘要: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統治階級都認識到了對民眾進行思想控制的重要性,進而把思想道德教育擺在很重要的地位,并注重通過多種有效途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達到維護其統治地位的目的。在明代,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徑體系,主要表現為:教禮樂育賢才的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承家規正家風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淳民風善民俗的社會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徑體系,大大增強了明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維持了明王朝276年的封建統治。

關鍵詞:明代;思想道德教育;途徑

思想道德教育途徑是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聯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橋梁,能夠承載和傳遞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信息,直接關系著思想道德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為了維護明王朝政權的穩定,統治階級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徑體系,從不同角度對民眾進行思想教化。

1教禮樂育賢才的學校思想道德教育

“天下可以馬上得之,不可以馬上治之。”在建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認識到治理國家除了需要軍隊、監獄等機構外,更需要的是對民眾進行思想控制,強調“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1],下令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各級各類學校,在全國形成了一個以官學、社學和書院為主的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網。

1.1國子監的思想道德教育

國子監是明政府設立的中央官學,有南京國子監、中都國子監和北京國子監等三處。國子監是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是為國家培養官僚的主要機構,國子監里的學生大多是皇家貴族的子弟,即官生,也有少量來自民間的學生,即民生,他們被統稱為“監生”。國子監的教學制度包括坐監和歷事兩種。坐監,即在校學習。監生們學習學內容是統一規定的的,主要包括國家律誥、《四書》《五經》《性理大全》和《孝順事實》等。歷事,即從政實踐。監生歷事的種類較多,除了根據歷事部門和內容不同而分的正歷和雜歷外,還有根據歷事時間長短而分的長差、短差和隨事派遣。朝廷以監生們在監學習的成績為主要依據,把他們分配到不同部門歷事,從六部衙門到堅守城門,歷事的時間期限也不固定,一般為三個月或半年或一年。為了便于管理監生,國子監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監生參加監內活動,須穿戴整齊、遵守監規;上課時,監生們必須向老師作揖行禮,站著聽講;監生們每天的功課任務繁重,但都必須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未完成的監生們須接受懲罰,如每三天背書一次,背誦講解全不通者,打10大板;每日寫字一幅,一幅16行,一行16字,沒寫完者痛打。國子監的監規禁例條目繁多,囊括了穿衣、飲食、洗澡、就寢、走路、外出、上課等所有方面,對監生們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教育和管理。

1.2地方官學的思想道德教育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詔令:“學校之設,名存實亡。兵變以來,人習戰爭。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圣道?!庇谑侨珖鞯嘏d起了大建學校的浪潮,府學、州學、縣學遍地開花。據史料記載,明代每府、每州、每縣至少有一所學校。為了保證地方官學的教育質量,政府對各級學校的學生人數也進行了限定,府學每年招收的學生數量是最多的,人數為40人,州學、縣學依次遞減十人。五經和六科是明初地方官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下令規定府、州、縣學學生,每人專治一經,禮、樂、射、書、數設科分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將六科分教改為禮、射、書、數四科同教,這一做法被明中后期統治者延續。地方官學生員的選拔十分嚴格,由守令到各地去選拔,被選中的對象須“在內監察御史,在外按察使,行部到日,一一相視,有不成材者黜退,更擇人補之”[3]。地方官學對學生的管理十分嚴格。為了規范學生的行為,洪武十五年(1382年),命禮部頒“禁例十二條”,為了讓學生們銘記禁例,將所有禁例都刻在了臥碑上。管理條例對學生一天的學習和生活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早上學習經史、法律;早飯后,學習四書、禮儀、音樂、算數;午飯過后,學習射箭。

1.3社學的思想道德教育

社學是由朝廷倡導、民間創辦的半官學性質的小學,被認為是州學、府學、縣學學生的預備學校。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下令在全國廣建社學,詔書指出:“昔成周之世,家有塾,黨有癢,故民無不知學,是以教化行而風俗美。今京師及郡縣皆有學而鄉社之民未賭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學,延師儒及教民間子弟,導民善俗,稱朕意焉”[4],于是社學遍及了全國各地。為了讓社學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中央政府下令禁止地方部門干預社學的設立;為了讓學生們獲得良好的教育,政府對社學的教師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定。明中后期的統治者也很重視社學的發展,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都下令要求大力發展社學,讓民間子弟入學學習。據《明史•楊繼宗傳》記載:“成化年間,大興社學。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泵鞔鐚W的教育內容主要是沿襲宋元以來啟蒙教育的內容,也有一些明代所特有的內容,可以大致概括為以下四類:一是傳統啟蒙讀物,如《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二是宋元時期著名理學家所著的啟蒙讀物,如朱熹的《小學》,程端禮、程若庸的《理性字訓》等;三是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等;四是明代社學所特有的《大明律令》《御制大誥》和《孝順事實》等。表面看來,明代社學的主要功能是進行基本的啟蒙教育,其實更注重的是對倫理道德和本朝律令的宣傳教育。明代統治者也試圖通過鼓勵手段讓社學生員學習本朝律令。洪武二十年(1387年)規定:“社學生員,凡誦讀律誥的,赴送京師,禮部較其誦多寡,次第給賞,又令兼讀律令?!?/p>

1.4書院的思想道德教育

明代書院是對官學的補充,發展態勢與官學相反。元末戰亂使得各級各類學校遭到破壞,明初統治者推行的“置州縣學而罷書院”的政策將書院推入谷底。明代書院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明初百余年,大興官學,書院被壓;第二階段:正德至隆慶年間,官學開始衰落,書院興盛;第三階段:萬歷以后,書院成為心學傳播的主陣地,出現新的發展態勢。明代書院最顯著的特點是聚徒會眾,以講為學。書院的教育形式大體分為考課式和會講式,二者的區別在于是否以服務于科舉為準繩??颊n式書院的教學以科舉為目標,以學習科考內容為主,成為科舉的附庸。會講式書院以發揚學術為重,以講求理學為主。在明中后期,會講式書院是書院教育發展的主流。明代書院的教學管理體系,在宋元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展和完善,且漸趨于正規化。書院都有自己的規約,即“學必有約,會必有規,規以佐約”。由于程朱理學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朱熹創辦的白鹿洞學院的學規被推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明代所有書院的學規基本都是遵照著此學規制定的,而《白鹿洞學規》的首條規定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如紫陽書院,它的首要學規就是要求學生遵守《白鹿洞學規》,正德時期的太守熊正方在重修紫陽書院時,把朱熹的學規勒石刊布,作為師生為學做人處事的準則。

2承家規正家風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绷己玫募彝ソ逃菄矣行蜻\轉的基礎,所以我國自古至今的統治者們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并為后代留下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明代家庭教育在前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從天子之家到平民之家都很注重家庭教育,全社會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2.1家訓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明代,從天子之家到平民百姓之家都很注重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家訓。洪武二年第4期周的玲:論明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34(1369年),朱元璋命人將其制訂的制度、律令編為《祖訓錄》;洪武九年(1376年),進行修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再次進行修訂,并更名為《皇明祖訓》,明代首部皇家家訓正式編修成功。除此之外,明代的皇家家訓還有《誡諸子書》《圣學心法》和《內訓》。《內訓》是一部極具代表性的家訓,它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帝后撰寫最全面的家訓。地方許多民眾也為自己的家族撰寫了家訓,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鄭氏家訓》《龐氏家訓》和《藥言》等。鄭氏家族被明太祖稱贊為“江南第一家”,《鄭氏家訓》是當時地方較具有代表性的家訓,明太祖朱元璋看過后發出了“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長久,況國乎?”的感概?!洱嬍霞矣枴肥驱嬌轩i結合祖輩及本人的人生經歷編寫而成,其中引用了許多儒家經典?!洱嬍霞矣枴返捏w系比較完整,基本涉及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務本業、考歲用、遵禮度、禁奢靡、嚴約束、崇厚德、慎典守和端好尚等8篇。為了便于對兒童和婦女進行教育,《龐氏家訓》中還采用詩歌形式編寫了大量的訓蒙歌和女誡篇?!端幯浴肥且λ茨了鳎饕獌热莅ㄒλ茨了械母赣柡退救说娜松w會?!端幯浴诽N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治家之道、子女的品德教育、重視養生教育和性保健等多個方面。

2.2“家長”的思想道德教育

統治階級在加強專制統治的同時,也要求作為“國”之縮影的“家”的統治者———“家長”加強對子孫和家人的管教。古代家庭中男性尊長一般為父或者祖父?!案福匾玻议L率教者,從又舉杖?!币馑季褪钦f子孫不遵從父或祖父的教育,父或祖父可以對其進行懲責。明代“家長”是一個家庭中的最高統治者,一般由德高望重、輩份較高的人擔任。不同類型家庭,“家長”由不同輩份的人擔任。主干型家庭,祖父健在,則由祖父擔任;祖父去世,則由父親擔任。核心型家庭,則由父親擔任?!凹议L”在家中的地位,猶如皇帝在國中的地位,家中的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他手中,家中的妻妾、子孫、奴仆及寄居在家中的親屬,都在他的統治之下。明代法律明確規定子孫必須接受“家長”的教育,違令者重罰;違反“家長”的教令,“家長”對其懲罰時若發生致傷或致死的事情,若斷定為無心過失,則不會治“家長”的罪。明代的許多法律賦予了“家族”懲罰子孫的權利。權利一:對于違反祖父母和父母教令的子孫后輩,父母和祖父母可以杖打他們一百下;權利二:對于毆打或者辱罵祖父母和父母的子孫或其妻妾,父母和祖父母可以將他們殺害,這種行為被認為是過失殺人,不會追究祖父母和父母的責任?!凹议L”是家庭權力的核心,子女后輩的教育都由其控制。

3淳民風善民俗的社會思想道德教育

宗族在宋代宗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明代出現組織化的特征,成為地方的基層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機構;“老人”在明代社會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職責;明代鄉約的類型多種多樣,且都是以社會教化為根本目的。宗族教育、老人教化和鄉約構成了明代社會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3.1宗族的思想道德教育

宗族是連結家庭、溝通社會的重要組織,被認為具有“化同姓之親以美天下之俗”的功能,是明統治階級治理社會的重要工具。祭祖和修譜是宗族教育的主要形式。明代祭祖活動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是社會等級的一種標志,根本目的是培養后輩對祖先的孝心,最終使族人“入事父兄,出事長上,敦厚親族,和睦相鄰”。祭祖,是每個宗族成員的義務,所有成員都必須參加,不按時出席者要受到一定的懲罰。祭祖時,族長或族長指派專人向族眾宣讀宗譜、宗法族規和皇帝的上諭。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諭六條”,即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弟,各全生理,勿作非為,被列在了許多宗族家訓之首。倫理道德、綱常名教和大明律令都是宣讀的重要內容。一些家族在每月朔、望二日,定期召集族人,進行倫理綱常教育,使族人遵紀守法。修譜是明代各宗族的重要任務,被擺在了宗族活動之首。為了保證宗譜及時補充更新,修譜時間都有明確規定。古人重視修譜的目的在于用儒家思想來維持封建等級秩序,加強宗族內部的血緣關系,使“后之觀吾譜者忠于君、孝于親、悌于長、慈于幼、別于夫婦、信于朋友、睦于鄉黨、學于明師,發奮于青云之上,以前光裕后”(汪佩文《梅林汪氏宗譜》,1948)。

3.2“老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老人”制度是明政府加強基層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明代“老人”制度設置于洪武年間,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令天下各郡縣推薦一名德高望重、辦事公正、善辨是非、能讓民眾信服的年長者任“老人”一職,負責處理民間的民事、雜事。由于“老人”治理社會的效果不是很明顯,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明太祖下令廢除各府州縣的“老人”職務;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又恢復“老人”一職,讓他們來處理夫妻吵架、爭田奪宅等事務。凡未經“老人”審理而向上級越訴者,須接受嚴厲的懲罰。明代“老人”在社會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他們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勸民為善。勸民為善是設置“老人”職位的首要目的,明代統治者曾多次下令要求“老人”要教誨百姓,為善去惡。為了更好地教化民眾,明太祖朱元璋還專門設立了“木鐸老人”,在鄉里宣講“圣諭六條”。二是勸耕督產?!袄先恕本哂胸S富的農耕經驗,而且威望又高,深受百姓尊重,利用他們督促民眾生產能推動農業的大發展。為了讓“老人”能夠有效督勸百姓勤于耕種,明政府下令在各村推行“老人”擊鼓勸農制度。三是調解糾紛。調節糾紛是“老人”的基本職責,主要是調解夫妻、鄰里之間的糾紛,協調他們之間的關系。為了充分發揮“老人”的職能,明初還在鄉里設立了申明亭和旌善亭,作為“老人”裁決爭訟的場所,許用竹篦荊條,量情決打。

3.3鄉約的思想道德教育

鄉約是依據是地緣關系或者血緣關系而建立的一種民間組織,是居住在同一個村的村民為共同抵御外敵,保護共同財產,加強村民教化,規范村民行為而組建起來的。王明陽在《南贛鄉約》指出“自今凡爾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死傷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泵鞔l約以宣揚教化為目的,其主要內容為儒家的倫理綱常,對入約之人進行思想教化,并約束和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其形式大都以宋代呂氏鄉約為藍本。鄉約在嘉靖、萬歷以后幾乎遍及全國,維護了良好的社會秩序,鞏固了統治階級的政權,最典型的是安溪黃氏鄉約。黃氏鄉約是黃懌根據安溪的實際情況,參照其他鄉的鄉約制定的。黃氏鄉約規定了行鄉約的具體程序,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教化的內容。首讀“圣諭六條”,次讀呂氏鄉約,再讀陳氏鄉約,最后讀本縣禁約。呂氏鄉約和陳氏鄉約都對父子、兄弟、夫妻、鄰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約束和規范,號召村民們相互幫扶、互相監督,嚴格遵守鄉約,共同形成美好的鄉風和民俗;本縣的禁約基本囊括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明代統治階級通過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種途徑的相互配合,使明代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大明王朝維持了276年的封建統治。明代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體的途徑體系,對我國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由于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明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體系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明代思想道德教育途徑體系的新生性價值,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龍文彬.明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42.

[4]明實錄.明太祖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5]王圻.續文獻通考[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6]吳宣德.江右王學與明中后期江西教育發展[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12.

[7]毛策.浙江浦江鄭氏家族考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57.

[8]朱熹.曉諭兄弟爭財產事: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周的玲 單位:安慶師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辛集市| 炉霍县| 江都市| 乌鲁木齐市| 汝州市| 大理市| 兴安盟| 渝北区| 旺苍县| 上虞市| 遵义县| 涟水县| 黎川县| 阿城市| 醴陵市| 鱼台县| 兖州市| 吴桥县| 文成县| 吴江市| 彰武县| 泾源县| 邯郸县| 无棣县| 丰城市| 福鼎市| 陕西省| 莱州市| 巩留县| 新兴县| 阿拉善盟| 高唐县| 谢通门县| 通山县| 肇源县| 揭阳市| 米泉市| 霍山县| 博野县| 离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