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制造業與服務業平衡發展提升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指標體系構建。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目前國內也有學者進行了研究(魏建[6],馮華[7]等),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根據本文研究目的,這里也從規模水平、結構水平、增速水平和效益水平四個方面構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指標體系。(1)規模指標。選取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額來反映某一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水平。選取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反映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和全社會就業中的相對地位。規模指標表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水平,保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適當規模,是實現其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2)結構指標。選取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生產性服務業產值占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反映某一地區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以及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水平。第三產業比重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標志著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以及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關系,它直接影響著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協調發展狀況和程度。保持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的較高比例,對于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十分重要。(3)增速指標。選取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反映一個地區生產性服務業規模擴張的速度,選取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增長率反映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勞動力就業規模的增長,選取生產性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反映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資源投入規模的增長。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是表明其發展速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保持生產性服務業適當的增長速度對于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動態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效益指標。選取一個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來反映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基本勞動投入的產出效果,選取生產性服務業稅收占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反映產業單位產值所提供的稅金,用來考察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濟效益。選取生產性服務業投資效果系數來反映其投資的宏觀效率,單位投資額產生的生產服務業增加值增量越大,表明其投資效率越高,投資效果系數=增加值增量/固定資產投資額。根據以上指標體系的界定和內容,本文確定的衡量一個地區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數據選取。本文選取2006—2010年大陸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西藏除外)的數據。制造業數據主要取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國研網中國工業經濟統計數據庫和宏觀經濟數據庫。生產性服務業數據主要取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以及相關統計數據庫。根據我國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統計口徑,本文主要選取了五個行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統計范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數據由這5個行業的數據累加所得。
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系統協調程度(Ct)與綜合發展程度(Pt)分析模型根據上文構建的指標體系,可對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各自發展程度進行測算。測算二者的發展程度,首先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以消除數量級和量綱的影響。這里,zij為指標的標準化值,aij為指標的原始值,i表示地區,j表示指標編號。然后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應用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標的權重wij。最后采用線性加權方法,計算子系統的發展程度。這里i=1,2,分別表示制造業系統和生產性服務業系統,t表示時間;xit為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系統在t時期的發展程度;zijt為指標的標準化值;wij為權重。將某一地區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各自的發展水平綜合起來考慮,即可得到該地區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綜合發展程度。綜合發展程度的測算一般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公式為:Pt=αx1t+βx2t(3)其中,Pt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綜合發展程度,x1t和x2t分別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在t時期的實際發展程度值,α和β為待定系數,是權數;當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兩個子系統對整個系統的綜合發展程度作用相同時,可令α=β=0.5。根據我國現階段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及對總體產業升級的作用,。
我國區域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水平測算結果及其分析
(一)區域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測算這里以2010年作為考察年份,對我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程度進行測算。先對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數量級和量綱的影響,利用SPSS17.0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如表2所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KMO檢驗值分別為0.694和0.575,均大于0.5,滿足進行分析的條件。
(二)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調度(Ct)和綜合發展程度(Pt)測算將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x1t和x2t代入協調度公式和綜合發展程度公式,分別計算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度和綜合發展程度,。我國現階段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程度呈現出較明顯的由東到西梯次遞減的趨勢,東部省份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省份。制造業發展程度排前十位的省份,東部占8個。東北三省中的遼寧排第13位,其他兩省排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考慮到本文選取的指標更加注重制造業科技和創新能力,可以得出,東北地區雖是中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但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技術創新方面還面臨著較大的挑戰。有些省份制造業發展程度排名較靠前,但生產性服務業的排名相對靠后,這主要表現在中部一些省份,如吉林、安徽、湖北、江西等。近年來,這些省份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由此導致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不協調。在東部省份內部,有些省市雖然從總體上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較高,但二者之間的相對地位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廣協調度表示了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系統的協調關系,綜合發展水平表示了系統總體的發展水平,綜合這兩部分,可將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程度具體劃分為四種類型。發達協調型地區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都較高,并且二者處于相對較好的協調狀態,形成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發達不協調型的地區(以廣東為代表),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綜合發展水平較高,但二者之間的協調度不高,主要表現是制造業發展的相對水平高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相對發展水平。對廣東省來說,這主要是由于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標低于北京、上海和江蘇等,對這些省份而言,在保持制造業高水平的同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不發達協調型地區是指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較低,但二者之間的協調性較好,主要以河南、廣西、青海等中西部省份為主。這些地區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偏低,二者之間的協調度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低水平的協調,進一步加快這些地區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實現二者在更高水平上協調發展是這些地區產業升級與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至于不發達欠協調地區,是指不但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偏低,而且二者之間的協調性也較差,主要以海南、甘肅、寧夏等特殊邊遠省區為主。在這些省區,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并且二者之間的協調性也不高。在保持這些地區優勢特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振興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三)基于2006—2010年我國區域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動態分析為從動態角度考察我國區域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程度,這里具體測算2006—2010年我國區域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程度。首先測算2006—2010年我國各省市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程度,然后進一步測算各省市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結果如表10所示。由表10可以看出,2006—2010年五年內,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程度總體上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其中2006、2007年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程度提升較快,而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使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出現較大程度的下降。進入2009年以后,隨著經濟的逐漸復蘇,各省市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程度重新出現小幅的提高。分區域來看,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2006—2010年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程度如表11所示。
我國區域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
總體上看,目前制約我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體制因素。主要表現為:一是我國制造業中國有企業比重偏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協調發展[8](P124)。國有企業對于生產性服務的需求通常在企業內部自我解決,從而限制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社會需求,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二是一些生產性服務業壟斷性較強,典型的如金融、保險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較高,行政壟斷較嚴重,限制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導致服務業創新不足,企業經營效率低下,服務供給能力擴張受到很大制約。分區域看,與東部相比,中西部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更為滯后,與制造業的互動協調發展水平更低。
第二,制造業低端化生產抑制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大部分區域制造業的產業規模雖然比較大,但在制造業產業結構中高新技術產業所占的比重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占較大的比例,許多省市制造業增加值的較大比例來自傳統產業,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低。總體上看,這些企業對科技服務、信息咨詢以及外包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環節要求較低,支出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也制約了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另外,制造業產業組織存在弊端,“大而全”、“小而全”嚴重,生產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偏低,限制了企業外包服務的發展。
第三,外資企業與本地生產性服務的關聯性較低。我國廣大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普遍以本地廉價的資源(如勞動、土地、環境等)承接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這種發展模式在迅速擴大當地產業規模和經濟總量的同時,也暴露出明顯的局限性,突出的是外資企業與本地生產性服務業關聯性差。外資制造業中加工型、出口型、生產型企業居多,且多屬于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組織體系中的封閉環節,產品線和產業鏈延伸不足,對本地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需求較少,產品設計、關鍵技術和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同時對本地研發或技術服務需求少。企業所需的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物流服務、法律服務、廣告策劃、市場調研等商務服務,也表現出明顯的外向化特征,對當地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帶動作用并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
第四,城市化發展水平偏低,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能力有待提高。城市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會有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地域集中和集聚發展,進而促進對生產性服務具有較高需求的制造業的集聚,城市化水平越高,二者的互動和相互促進關系越明顯。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城市工業布局不合理,服務業集聚水平低,產業資源相對分散,導致制造業鏈條上的生產性服務環節得不到相關服務體系的支撐,只能依靠企業內部實現,不僅抑制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也會對制造業效率的提升產生影響。
第五,人才支撐能力不足。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靠先進的技術和高素質的人才來支撐。生產性服務業所在行業多數屬于知識、技術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對科技發展水平和人才素質要求同樣較高。實現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必須依賴于高素質復合人才的支撐。長期以來,我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較大弊端,特別是對實用性較強的職業教育不重視,復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難以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
促進我國區域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對策
現階段促進我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的主要對策應是:
首先,進一步提升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一方面,通過提升制造業水平強化制造業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拉動作用,尤其是要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對制造業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強信息、金融服務、物流公共信息、技術產權交易等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平臺建設,引導企業將管理咨詢、研發和品牌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外包化。鼓勵制造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推行制造業“主輔分離”,推進企業內置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降低運營成本。引導和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將一些非核心生產性服務環節剝離為社會化的專業服務,以核心競爭優勢融合配套企業的服務供給能力,在產業內部建立專業化的分工體系。規范服務業競爭秩序,降低服務外包的合作風險。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健全中介體系,推動相關企業間合作,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與“無縫鏈接”。體制性因素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為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應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要求,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體制改革,重點深化壟斷行業、公用事業和國有服務企業的體制改革,大力促進非公有制服務企業發展,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比重。進一步降低進入門檻,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構建有利于競爭的服務業市場環境。強化技術和人才支撐,重視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重點培養科技、金融、物流、文化創意、旅游會展等高端實用型人才。鼓勵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服務業發展緊缺的專業,支持企業與大學合作,成立培訓機構,開展定制人才培養。通過大專院校、中介組織和服務業企業渠道,對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進行在職培訓,輸送從業人員參加國內外的高質量繼續教育,特別是加快引進熟悉國外生產性服務業經營管理理念的人才,全面提高各地區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其次,各地區應根據存在的具體問題加快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我國各區域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實現二者協調發展所采取的對策應有所側重。對東部地區,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這些地區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在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招商引資的戰略選擇,重點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招商引資。考慮到外商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因而在招商引資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重點放在高技術、高產出和高附加值的大型項目和商貿配套服務項目上,特別要注重對外資企業的研發中心和營銷網絡的引進,充分利用國外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來促進制造業競爭力的提高和向產業鏈高端的攀升,并通過生產性服務業FDI的溢出效益,帶動這些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94—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對東部地區來說,應強化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利用這些地區科技創新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及條件,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咨詢、獵頭、營銷等對制造業升級具有顯著帶動作用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為此,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形成該產業合理的產業組織和商業模式,實現與制造業更高效率的互動融合。
中部地區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都處于成長階段,二者的協調發展伴隨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對生產性服務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規劃,并通過政策引導和必要的財政支持等形式,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區域性集聚。在產業集聚區域,要重點發展生產性配套服務,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價值鏈條全過程的滲透。在集聚過程中不斷促進知識、技術等要素的重新組合。加快建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發展機制,使生產性服務業能夠通過研發、生產、銷售、咨詢等價值鏈關鍵環節實現與制造業的互動和融合。以產業集聚區作為平臺,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式發展,實現產業的集聚效應。對中部城市而言,應進一步引導制造業向城市周邊集中布局,依托制造業的集聚發展,放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形成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發展態勢,進而實現制造業集群與生產服務業集群之間的“群間互動”。借助于集群互動優勢,強化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帶動、輻射和服務功能。目前,應進一步合理規劃和布局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區,優化產業布局,完善運行機制。東北地區的生產性服業發展水平相對于制造業的發展落后很多,作為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二者的協調發展要以制造業改造提升為突破口,并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這些地區要以汽車制造、石化、電子機械等幾大龍頭產業為軸心,鼓勵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向生產性服務業延伸,加大對制造業前期的研發、設計,中期的管理、融資和后期的物流、銷售等服務的投入,促進該地區汽車制造、機械、石化、電子通信設備等產業與信息、金融、保險、物流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協調發展。西部地區,除個別省市外,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都處于全國最低水平,二者之間處于低水平協調發展水平。這些地區在加快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要重點引進產業關聯性強、帶動性強的集群核心企業,加強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高端制造業的培育,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設施,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協調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作者:杜傳忠邵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