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師德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師者“賢”的具體內容
何人可為師?即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方可為人師呢?我們這里所說的為人師,并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學有所長者,而是《周禮》中所提到的以師為職業的授人以業者。對于師者的評價,了解孔子的人評價其“既圣且賢”,而“賢”則可以被我們看作是師者所應具備的重要條件。《論語》中有提到孔子對教育的目的,立己立人內容的總結———“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人,游于藝”———則可以被視為“賢”的具體內容。
1.志于道“。志于道”,孔子作為一代圣賢“十有五而志于學”,也就是說孔子在15歲的時候就立志求道,即將做學問作為畢生的追求,而所做的學問主要圍繞的就是窮究天地間的道理。一般人說孔子說的是人道,不講天道,因為天道渺遠,屬于形而上的范圍。但我們看孔子在《易經》中所講的學問,他絕對懂天道宇宙的來源。“天道遠”并不是說與我們的空間距離遠。這個遠實際上是高遠的意思,指距離人類的知識程度太遠。因此孔子在這里所講“志于道”的“道”,我們不能硬性替它下一個范圍,說他只講人道,不講天道。這實際上是啟示我們賢者立志,做學問要把目標放得高遠,心胸開闊而眼光不有所局限。
2.據于德。“據于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換句話來說,“志于道”是搞哲學思想,“據于德”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顯的,賢者的思想是志于道,行為是依據德行。為人師者不單將道存于心中,還應該通過存于心中的道指導自己的行為,以存乎內見于行,當二者形成一致則道德合一,高遠的志向必然指引作出高尚的行為,而求得幾近完美的結果,德現則賢顯。
3.依于仁。“依于仁”,仁,就其本身及具有其的主體———人,從內在來看是內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表現于外的則是愛人愛物,比如墨子思想“兼愛”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彼此之間相互親愛相互幫助;西方文化的博愛則講究大愛世間眾人對眾人皆有感情的付出。而賢者“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于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作為賢者,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揮。
4.游于藝。“游于藝”“,游”有“暢游”的涵義,即對于“藝”有精確的掌握和運用,游刃有余。“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孔子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為主。以現代視角進行解讀,其中的“禮”,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樂”則包括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音樂、美術等等。“射”,軍事、武功方面。過去是說拉弓射箭,等于現代的射擊、擊技、體育等等。“御”,駕車,以現代來說,當然也包括駕飛機、太空船。“書”,文學方面及歷史方面。“數”則指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賢者,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藝絕不是狹義的藝術,而是指作為賢者多方面素質的培養,當素質達到一定高度,甚至可謂專精與優秀,則可以為師者了。為人師者,“賢”就是要具備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的修養。前一半“志于道,據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藝”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合起來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也明確指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厭煩。沒有相當的德行為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沒有“游于藝”,知識學問不淵博,不但無法勝任師者,而且人生也枯燥了。
二、根據“賢”的內容養成師德
師者至高境界“圣且賢”,尤其“賢”為成師的基礎,我們就根據賢的內容談師德的養成。
1.愛人之心外化為德。師者應具仁心,也就是說,作為老師充滿愛心,愛自己的事業,愛自己的學生,這是為人師所應具備的基本道德。仁,儒家思想解釋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而這“五者”分別是“恭、寬、信、敏、惠”,并且分別闡述了其中很大的學問。
(1)恭則不侮。為人師者,應予人恭敬。孔子說:恭則不侮。首先,一個人對他人恭敬的時候,是不會招致羞辱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處理是相互的,予人恭敬,予己恭敬。其次,養成內心的恭敬,從個人的一己人身上是恭敬于人,從整個國家來說,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國家形成謙恭的風氣,社會養成良好的習慣,國家必然穩定繁榮。最后,師者由恭敬出發,對這個世界,會有眼中的美好,以美好修正晦暗,而師者將眼中的美好傳于受教者,才能啟發善行,啟迪人心。
(2)寬則得眾。為人師者,包容他人。對他人包容了,其實自己也天寬地寬了,所以恭敬而達到寬容,這是一種內心自然的成長。師者養德,應對世界對世人抱有大胸懷,絕不應該計較毫末利害,而更應講求大成就,對己嚴格而對人寬容,就像孔子所說的,寬就能夠得眾,你就可以有眾人對你的一種信賴,你就可以擁有最廣闊的行為空間。
(3)信則人任焉。師者守信方贏得認可。世人做事講求誠信,誠信是立身之本,作為師者更應具有誠信品德。師者授業,受教者有所學,但親其師方能信其言,師者守信,在受教者中才能樹立威信,其所言所行才能為受教者欣然接受。守信另一層涵義則是恪守本職,堅守職業操守,師者所為兢兢業業教書育人腳踏實地,做學問不做假,不欺詐,不以他人成果易于自己名下。
(4)敏則有功。師者活在當下。勤敏做事發揮才智,拓寬思維敏捷行動,“欲敏于行而納于言”。不必說得太多,而真正趕緊去做。想到了就做,能做就反過來再想,做事的過程中勤于思考,盡可能求得捷徑,以達功效的最大化。敏于行,就是告訴人一種態度:活在當下,就在今天,就在此刻,把事情做好了,不要去等,總結經驗,應時而動,這就是敏于行。
(5)惠則足以使人。師者懷有恩惠之心,寬厚他人。師者,是受教者的引路人,一個能夠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夠教導他人有所作為,因為他可以因使人受益而號召他人團結一致實現師者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利益均沾”,它可以讓所有人從中獲得自己應有的名分和利益。位高權重者使位卑權輕者做事往往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但若所做的事無法使人從中獲益,或者獲益遠遠低于付出,那則可被看作是位高權重者對位卑權輕者正當權益的榨取。師者若如此待受教者,則可看作是對受教者的壓榨,其所為為失德,師不可堪稱師。
2.有教無類原則成德。師者對于受教者,應樹立堅定的教育原則,有原則才能養成師德。我國千百年來所傳承督導教育原則即是:有教無類。對于有教無類,可以這樣理解: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中國古代自春秋時期開創私人辦學之風,改變了學在官府的社會教育狀況,很多平民甚至貧民子弟,有心向學皆可拜師學有所成,孔子無疑是當時創辦私學成果顯赫的教育大家。孔子學生的出身、居住地、職業等條件五花八門,但只要心懷赤誠拜師求教,孔子都會欣然授業。拜師禮雖不可廢但孔子強調“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拜師禮儀這是師道的體現,不可廢除,但只要準備束修———十條干肉———這樣一般人家都有能力準備出來的薄禮,即可拜孔子為師。師者授業只需考慮受教者是否誠心求教,心懷赤誠,而不應考慮教育以外其他不相干因素。受教者對于師者遠近有所不同,接觸有所不同,態度自然有所不同,而師者對于受教者則應平等相待,不因任何原因施以特權,不因任何原因而放棄受教者,人各有不同,雖然心懷赤誠,但感知外物的感受各有不同,窮究其理深度各有不同,對不同的受教者,師者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實現崇高的教育理想———使受教者學有所成。
3.公天下之公心樹德。師者對于家國天下,應明確其本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大學》中所談大人之學在于“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也同時可被看作是師者的社會責任,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可被看作是師者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師者天然具有養成并彰顯自身美好德行,親愛于自己的學生,愛眾人,平等待人的社會責任。同時,師者嚴格律己,赤誠求知,學有所成,以身率人,傳播教化,正其所不正,使人成圣,如輻射一般使賢人圣者報效國家,以完成師者的歷史使命。如欲承擔責任而履行使命,需師者勇于付出,甘于奉獻而寡求回報,這種犧牲并非人人可行可為,為家國天下而棄己利,實需公天下之心為內里支撐。對于公天下,西漢禮學家戴德戴圣叔侄托名孔子所著《禮記•禮運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很好地詮釋了這一概念:原意為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國家非一家一姓,而是天下人之國家,引申為人人的權利都是很平等的,天下人做事為天下人謀利,而不以一己之利有損他人之利。而成就天下之大利,往往需要某些人甚至一代兩代人的甘于付出,縱看歷史,師者恰恰在某些歷史節點扮演了這樣一種角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公天下之公心樹立,完成了師者至高品德的養成。
三、師者失德不堪為師
師者養德為師之大道,道之所存,義之所在,但師德養成是理想中的應然狀態,實然狀態卻未必盡數如此。當今中國將教育看成是中國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國家重視教育,尊師重道,師者地位較之以往更為尊崇,師者待遇也較以往大幅提高,于是,對于師者這一職業,好利者趨之若鶩。然既是利益吸引,那么好利者其德行必不及師者,抑或說,其必難以養成德行,更難盡職守而育人成才,相反,使求知者受難,污師者之名,其人才不足而授課,德不足而育人,雖明不因求學者而求利,實恰以受眾為逐利壓榨之對象,凡此種種,現于當今并非一二。如此無德之人,絕不容錄于師者隊伍之中,而已混跡于師者隊伍的失德之人,一經發現,應盡早迅速清除,不留任何余地,為師者而不養德,不堪為師。
四、結語
本文結合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淺論當下師德所應涉及的內容及為人師者如何養成師德等問題,以求豐富師德之內涵,明確師者之責任。但師者養德絕不僅僅局限于此,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師德所涉內容必將繼續豐富,當然也可能有所揚棄,但其中心內涵定會歷久而彌新激勵代代師者孜孜以求。
作者:韓益鵬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