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建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在介紹循環經濟原則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基本特征和構建內容,并提出了我國建設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基本措施。
[關鍵詞]循環經濟特征系統措施
當今,許多城市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交通擁擠、供水緊張、熱島效應、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等。這些問題已經對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人居環境的長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尋找健康的途徑,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實施城市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循環經濟概述
所謂循環經濟,也稱資源循環經濟,就是在人類生產活動過程中,控制廢棄物的產生,排放,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資源的循環機制,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融人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相對而言,傳統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單向流動為基本特征的線性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雙向流動為特征的閉合發展模式,表現為資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環率,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循環經濟的原則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高級階段,其基本原則體現為“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即3R原則”。
減量化原則(Reduce)是輸入端原則,即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因此減量化又稱為減物質化,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此外,要求產品包裝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則(Reuse)屬于過程性原則,要求盡可能多地以多種方式使用物品,例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扔掉。通過再利用,人們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還可以抵制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帶給環境的災難性破壞。生產者應該將制品及其包裝當作一種日常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則還要求生產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過于頻繁地更新換代。
再循環原則(Recycle)是輸出端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再循環方式:一是原級再循環,即將消費者遺棄的廢棄物資源化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如報紙變成報紙、鋁罐變成鋁罐等),原級再循環在形成產品中可以減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級再循環,即日廢棄物變成不同類型的新產品(木筷變紙張,鐵盒變鋼材等等),次級再循環減少的原生物質使用量不會低于25%。很顯然,通過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強化了減量化原則的實施。
三、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不僅體現在量上,而且還體現在質上。循環經濟是一種高質量的和諧經濟,它不僅有高效的轉換系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和流轉系統(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而且有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較高的人口素質,使得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協調度。同時,它實現了城市人口控制、社會服務、勞動就業、城市建設等高效率的管理,達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實現了外部“生態成本”的“內部化”。
2.整體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在規劃、建設、管理時,一方面,要求不僅要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協調發展,而且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社會、后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會保障系統、技術支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以及綠色產業系統四者之間更具有協同性和整體性。
3.復雜性。城市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反饋系統,可通過生產食物鏈(產品食物鏈、剩余物質鏈、能量食物鏈)等組成若干“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此基礎上,可組合成“產業園區層面”、“城市層面”,甚至“城鄉綜合體層面”、“城市鏈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十分復雜。
4.公平性。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具有很強的公平性,這不僅表現在對人的尊重,強調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強調對外來移民創業、歸宿的容納能力,主張公平合理的競爭方面,而且表現在對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環境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資源存量的減少及其再生、環境的惡化與重建等納入協調的宏觀經濟運行中。四、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構成
1.社會保障系統。社會保障系統是城市中人類及其自身活動所形成的非物質生產的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關系、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等領域,包括人口、文化、藝術、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狀況等。
2.技術支撐系統。發展城市循環經濟,技術支撐系統非常關鍵,與其相關的技術主要有企業、產業園區、城市三個層面的多種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整合與協同技術,生產食物鏈(網)技術,建筑結構、形態、功能的生態整合技術,建筑用地生產與服務功能的空間生態恢復與補償技術,廢棄物的就地經濟處理、循環再生技術,可再生資源、能源的開源與節流技術,健康建材的研制、開發與推廣技術,綠化的入戶、上樓以及屋頂景觀、水泥景觀的改造技術,室內外生命空間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術等。
3.基礎設施系統。它是指既為城市物質生產又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對城市系統運行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基礎設施一般包括五個子系統—能源動力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和城市防災系統。
4.綠色產業系統。綠色產業就是指對自然生態環境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危害的產業,包括生態產業和環保產業。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城市郊區)、清潔生產工業和生態服務業,環保產業包括廢棄物利用、環境凈化和能源節約等產業。
五、我國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措施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為一體的系統工程。目前,盡管已有部分城市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建設,但總體來講,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層次上。因此,筆者認為要建設完整的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環經濟的設計,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注意到使物質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在產品設計中,盡量采用標準設計,使一些裝備便捷地更新換代,而不必整機報廢。在產品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綜合利用;同時,在產品設計中要盡量使之不產生或減少產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影響;不使用或盡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德國在GDP增長兩倍多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減少了近75%,收到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結果。
再次,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把有害環境的廢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循環經濟的一條重要原則和重要標志。工業生態園是推行循環經濟的一種好方式,這種方式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資源和能源在這個工業系統中循環使用,上家的廢料成為下家的原料和動力,盡可能把各種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做到資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發展。近年來我國城市地區紛紛出現的“工業開發區或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已有工業生態園的一些考慮:離開市中心區,實行集中式供熱、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置,園區的綠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則很少顧及。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前進一步,距這種工業生態園就不遠了。
最后,科學和嚴格的管理。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但是不能設想僅靠先進的技術就能推行這種經濟形態,它是一門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科學地和嚴格地管理是做好這種經濟的重要條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辦事規則和操作規程,并且有督其實施的管理機制和能力。從清潔生產角度看,國內外的調查證實,工業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說,只要加強管理,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錢,便可獲得削減物料和污染物的明顯效果。
從對循環經濟的上述分析來看,它對我國城市發展也是完全適用的。實際上,循環經濟思想和戰略的一個很重要的淵源就是生態城市。因此,可以本著上述循環經濟的思想和戰略,來制定和指導我國城市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參考文獻:
[1]吳志強蔚芳: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12
[2]高鵬飛等:基于循環經濟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今日科苑,2007~8
[3]楊益均沈勛豐:城市循環經濟.集團經濟研究:2007~2
[4]馮維波:關于建立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思考.生態經濟,2005~9
[5]曲格平:建立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經濟工作導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