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代文學德教思考與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古代文學課程滲透“德教”的可能性
當前,大學教育更注重知識教育,其次是能力培養,相對忽視人格、道德、品質的培養和教育。盡管現行大學制度下,進行德育教育的科目看似不少,但那種說教方式的教育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反而引起學生反感,流于形式。德育教育有顯性和隱性方式,顯然潛移默化的隱性德育教育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文學通過象征式的意象思維,更易于引發聯想,更有美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是適合隱性德育教育的方式。德國哲學家希勒說“: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詩人在其純粹自然狀態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國所涉及的領域里成為審美的人。因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不能由自然狀態中產生。”[4](118)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文學課程,其形象性和審美性對人心靈的凈化,對人的影響恰恰高度契合了德育教育的隱性形式。其經典作品往往是文學家生活經歷、情感信念、生命體驗、人文情懷等等的藝術外化。在觀照、欣賞古代文學的過程中,在審美體驗中,使人能更深切地體會到自身的生命價值,提升人的道德修養,潛移默化地陶冶、升華人的精神境界,這是古代文學教育的優良傳統。這種滲透不是靠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自然、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感染力,從而使德育教育“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目前,古代文學教學也遇到了困境,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斷隔,重視物質享受忽視精神追求等都使古代文學有些邊緣化。要擺脫古代文學之困境,最根本的還是抓住古代文學作為文學的人文性特點。文學是人學,文學的描寫對象、接受對象是直接或間接的人,文學寫出特定社會關系中人的命運,人的感情,人的個性,甚至人的靈魂。脫離了社會與人生,文學也就失去了她的藝術魅力。古代文學作品作為古人藝術思維的結晶,不僅僅具有藝術特質,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只有抓住了文學的這種本質,以古代文學中的優秀作品引導感染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讓古代文學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古代文學教學水平,同時實現學生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在筆者進行的教學調查中,有的學生寫到:“學習古代文學……看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啊碑斘覍W習《詩經》的時候,看到勞動人民的淳樸和男女之情的純潔。“”當我學習屈原時,我了解了那是一種怎樣的無奈,那是一種如何在‘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時代生存的痛苦。當他投汨羅江時,那是一種如何的悲壯和惋惜。”可見,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德育教育是完全可行,且是有其特殊優勢的。
古代文學“德教”的可操作性
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德教”滲透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層次:愛國主義,對國家及民族的深厚的情感,包括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患意識等;集體主義,即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傳統美德,包括敬老孝親、誠信守義、崇德修身、崇儉抑奢、社會公德等;意志品質,包括立志篤行、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好學不倦、勇對挫折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其可操作性主要體現于:首先,找滲透點。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尋找滲透點。作家生平經歷、經典作品都可作為尋找滲透點的目標。如上古神話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集體主義、艱苦奮斗、抗爭精神等結合;屈原與愛國主義聯系,但要注意屈原的愛國與現在意義的愛國、愛國主義之間的差別;《論語》與為學、修身、立志、孝悌等;司馬遷發憤著書與立志、勵志等。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滲透點不宜太多,多則散,起不到好的效果;也可多點合一,如講解屈原、陸游、辛棄疾等可與愛國情感結合。其次,深入講解。教師要在教學中對所選中的德育滲透點深入講解。如筆者在講《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神農嘗百草》等上古神話時,便將女媧、大禹、神農等帶有神話色彩的英雄人物與他們的斗爭精神、超卓智慧、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結合起來;在講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時,將誠實守信、克服困難堅持求學等品質教育融入其中,將教書與育人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文學的藝術感染力中接受精神洗禮。再者,讀誦鑒賞。古代文學是人文學科,體現了強烈的人文性,可以使學生們在審美的過程中逐漸被感動,受到教育。因而,讓他們利用課外時間閱讀、背誦、鑒賞是提高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升華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中國古代士人特別講求“立人”,講究培養君子人格,講究詩人需有詩心。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背誦、鑒賞古代文學作品時,努力投入到作品所呈現的藝術境界、精神境界中,努力擺脫物質欲望沖擊下的浮躁、庸俗、功利之心,保持高雅的精神狀態,尋求詩心,尋求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5](152)精神領域。面對世俗的紛擾,堅守自己的理想;在審美境界的熏染下,保持內心純真美好,提升道德修養。最后,提高升華。即通過寫出來、說出來達到進一步鞏固的目的?!皩憽卑ㄗx后感、小作文、小論文等“;說”包括討論、演講、甚至試講等。如有的學生在學完《鯀禹治水》神話后寫到:“洪水神話反映了古代人民治理洪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執著信念和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偉大斗爭精神,以及斗爭中所體現的人類智慧,至今依然閃爍著燦爛的光芒?!睆馁|樸而堅定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學生借助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穿越時空的審美詩意世界,深切地體會到古人生存奮斗的艱辛和精神力量的可貴,從而深受鼓舞,升華了情感,提高了精神境界。因而,在充滿審美性、形象性、感染力的古代文學教學中進行德教是完全可操作的。
本文作者:水汶作者單位: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