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以及大學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當前高等院校畢業生絕大部分是80后、90后,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長輩寵愛,這些學生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生存、與人溝通的能力比較缺乏,再加上這些學生的受挫折能力比較缺乏,所以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他們很可能在遇到一兩次就業失敗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傾向。除此之外,大學畢業生的自身就業能力不足、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也是就業困難存在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些大學生寧愿蝸居在大中城市,也不愿到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又急需要人才的地區去就業。當然,本文這么分析,并不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志愿到中西部地區建功立業的事實不存在。由于大學生在家庭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如農村家庭之中,在年均收入不高、父母親期望值較高的前提下,家庭為了大學生以及之前的學業付出、承擔較多,一直期盼著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就業,而且期望著大學畢業生能有一份較高與管理二○一五•三熱點透視的薪水。甚至大學生家長之間還存在相互比較孩子薪水的問題。尤其是零就業家庭的大學畢業生的家長這么期望,應當是可以理解和值得高度關注的。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的培養主體,要加快教育體制和機制改革及創新,為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選擇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服務。一要創新培養機制。我國高等院校現行的人才培養機制存在過于剛性的缺陷,突出地表現在培養方案中課程內容太多,不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及時地調整相關課程設置;高等院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取向自主地選擇課程的余地非常小,專業一旦在高考錄取時確定,即使就業前景不太好,學生也很難跨系或轉系學習,但是目前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學生可以在大一階段選擇專業;學制比較固定,即使學生修完了規定的學分也很難提前畢業,可以考慮實行彈性學分制;大學淘汰率比較低,只要按部就班的學習和參加考試,就能夠比較順利地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等等。這些方面和因素都是制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和環節。因此,高等院校必須根據社會需求變化,不斷地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一個能夠較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彈性機制。二要加強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就業能力培養。高等院校對大學畢業生必須進行全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學校就業指導部門不能只局限于就業信息的和就業技巧的簡單指導,而應該面向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和社會需要,在大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調研和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真正找到現實的社會需求。三要設置特色鮮明的專業,并力爭做大做強。現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出現了趨同化的現象,國內好多高等院校朝著綜合型大學發展,殊不知這對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是非常不利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自身要有明確的定位,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方向,在專業設置上要體現差異性和獨特性,而不是一味地認為專業越多、越全就越好。如地質類、石油類高等院校也創辦音樂、舞蹈等專業。因此,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場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不能是“大而全、小而全”。
(三)社會方面的原因
中國傳統社會遺留下來的文化基因——官本位思想。傳統社會認為,只有做官、做大官才是王道、正道,其他都是旁門左道。自古讀書人,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學的文武藝,售于帝王家。中國古代的很多其他行業的成功人士,都是在科舉考試面前失敗者,他們只是在科舉場內失意之后才轉到其他行業,從而成為其他行業的佼佼者,如湯顯祖、李時珍、洪秀全等等。甚至是古今中外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孔子都認為其他是“鄙業”。當前社會雖然對于就業問題已經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就業偏差:從行業來看,一般人首先會選擇公務員行業,否則無法解釋目前的公務員考試熱,其次是事業單位,最后是企業。在企業之中,也是看重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是出于就業選擇的最后無奈。從城鄉分布來看,一般人都會選擇大中城市,其次是中小城市(城鎮),急需人才的廣大農村依然是急需人才。從區域范圍來說,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愿意就業于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就業一般是次優選擇。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大學生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就業能力
不斷更新就業理念大學畢業生們要認清就業形勢,主動加強學習和熟練掌握就業技巧和提升就業能力,正確認識自身,合理地確定就業目標和期望值。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大學畢業生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摒棄那些陳舊的觀念,使自身從那些舊有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把就業的目光由原來的國家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轉向那些民營企業,就業地區由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地區轉向中西部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從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轉移,從而更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特長。與此同時,黨和政府應當不斷加強經濟調控手段以及其他杠桿,對于志愿到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條件艱苦的行業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在工資、待遇和生活條件上給予較大的優惠和激勵。其實,我們的黨和政府已經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大激勵力度和建立長效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去建功立業、建設我們美好祖國。只有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和調整心態,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和優勢地位。在這過程中,大學畢業生所在的家長也應當是調整心態和對畢業生的期盼,并鼓勵大學畢業生更新就業觀念。
(二)整個社會要實現觀念創新
平等對待每一個人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背景之下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整個社會應當創新思想觀念,摒棄中國傳統社會的官本位思想。在當今社會,個人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只要是誠實勞動或合法經營,都是十分光榮的。換句話說,工作或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其實,這里面還存在一個問題:通過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實行同工同酬,比如,在一定的條件下,清潔工人與大學教師可以獲得同等的待遇。在這一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然,我們的國家已經在這方面有了一定的實踐探索,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效。如,建立了基礎性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基本醫療保障)的全社會覆蓋;加大了《勞動合同法》的執法力度,相關行業招聘員工必須繳納社會養老保險等;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并軌,國家公務員、企事業單位人員都需要繳納相應的社會養老保險費用等等。這些制度和政策的實施,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解決。
三、結語
總之,能否有效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關系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科學發展,也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及個人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和發展。要通過政府、社會、學校、用人單位、大學畢業生個人及其所在家庭的共同努力,拓寬就業渠道,更新就業觀念,主動地參加工作,積極吸納新員工,建立健全相關保障制度與機制,才能解決就業問題。
作者:楊南熙單位: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