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學視域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發展問題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大主題。為了實現發展,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有必要“回到馬克思”,以馬克思的思想理論為指導。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即現實的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現實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人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特征是自然歷史性和主體能動性的統一,合乎規律性與合乎目的性的統一。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現實中的人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與揭露中發展他的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的社會發展理論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意境深遠,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在其實踐思維方式的指導下,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區別于前人的發展理論。就其理論中最基本、居于主體地位的部分而言,可以歸納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現實的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現實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人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
1.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
1.1現實的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
關于人的研究可以說是哲學永恒的主題,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都繞不開這個主題。很多哲學家就是在如何解釋人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的,理論是否科學,是否具有說服力,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對人的理解。人的理解經歷了不科學到科學,非理性到理性的時期,到馬克思才真正實現了把人從天堂降到人間。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現實的人,具體的人,活生生的人,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之中和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要真正認識人,必須到人的社會實踐中去理解,否則無法把握人的實質。人不是虛無飄渺的,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勞動是形成人的催化劑。人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從事各種勞動,勞動使人從猿人中分離出來。人的需要形成改變物化世界的內驅力,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之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變革社會不合理的因素,使社會朝著更加良性的方向發展。人的社會實踐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人又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獲得自身需要的滿足。這種循環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進了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人類能動的、自主的作用于客觀物質,改變它們的存在狀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馬克思在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上,把社會自在發展與人的自覺能動性有機的統一起來,他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人類社會區別于自然界的本質特征,在于人的參與。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在人類有計劃、有目的的改造活動中完成的,社會發展的趨勢是靠人類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社會發展的自行演變離不開人的活動的參與。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力量,并受益于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引起社會的發展,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之后產生的結果,是人的實踐活動所創造出的物化成果。
1.2人的現實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馬克思指出,人類與動物的區別開來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人有思想,而是由于人類有了生存與發展需求并開始生產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需求是人們進行一切社會活動的內在動機和最初目的,是社會之所以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①。需求的產生和滿足是人類進行所有社會活動的基本形式。需求的實現和利益的滿足是社會形態更迭的內在原因。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階層或階級為達到自己的需求和價值,就必須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桎梏,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就像西歐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一樣,落后封閉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握有經濟實力的資本家不甘心封建貴族的壓迫,所以革命風暴很快就席卷西歐。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變革的實質是新物質利益的關系取代舊物質利益的關系,調整人們獲得物質利益的方式。一般情況下,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階層將掌握國家政權,享受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成果。人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而其中人民群眾的利益與需求發揮了主要作用。只有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才能獲得持續長足的社會發展。否則,它會延緩甚至阻礙社會歷史發展的步伐。
1.3人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實踐思維方式指導下,馬克思研究社會發展的理論視角不同于那個時代其他哲學家。他認為,要準確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我們必須融入到人們活動的社會實踐之中,在實踐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性。他從生產方式這個核心概念出發,認為生產方式的變動是社會發生變遷的關鍵。他從經濟學的角度,創造性的把人類歷史分為前后相繼的社會形態,形成了馬克思的經濟形態理論。其中,1859年的《序言》中的一段話是這表述的:“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演進的幾個時代”[1]。人在對自然的改造中創造著物質財富,生產力就代表著這一改造的實際程度和能力,它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獲得發展之后,人們又會自發的對社會有機體加以改造,他們通過改變、調整或完善生產關系及其他社會關系來促進實現社會的制度文明。而人們對自身主觀世界的改造成果則體現為社會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構成整個有機社會。他們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又相互制約,進而推動社會歷史車輪的前進。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并推動著這三種文明的發展,離開了人類的實踐活動,這三種文明就如無源之水、無水之木,毫無生機。
1.4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
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社會形態更迭的時候,都是從人的主體這個角度出發的。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類的解放和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以畢生的精力致力于社會發展的研究,他提出人類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作為“歷史之謎的解答”,“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有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為前提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在于“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②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題,只有實現了人的發展,社會發展才能真正得以實現。當然,社會發展的程度也是由人的發展程度來決定的,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定是能滿足人的各種需求的社會。人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了辯證統一:一方面,社會進步是人的發展的前提,其發展程度決定著人獲得發展和進步的空間;另一方面,人的發展程度為社會形演進提供評價標準和價值尺度。因此,馬克思把人的全面發展由抽象的人性要求降落到了“人間”,使它與一般的人道主義與烏托邦空想區別開來,體現了馬克思理論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科學性與革命性的有機統一的有機融合,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2.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特征
2.1自然歷史性和主體能動性的統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初版序中曾經明確宣布:“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③”因此,社會有機體就像生物有機體一樣,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著其固有的、本身的、客觀的發展規律,違背了規律,會受到社會的懲罰。然而,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性并不排除主體的自覺活動,主體也并不是只能一味盲從歷史。主體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并改變規律運動的形態和途徑,為主體自身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并且,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與目的,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形成了人類社會,社會的發展從屬于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人一經產生,就發現了自己與自然物不同的地方,他們試圖通過改造自然的實踐,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社會發展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人類和人類社會,那只是自然,只有變化和運動,談不上發展。自從有了人類,整個世界充滿了活力。在人的改造下,大自然變得愈加美麗。當然,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性和主體的自覺活動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二者的有機統一。這使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區別于以往社會理論。馬克思從人的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研究社會的發展,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角度,也沒有落入主觀唯心主義的窠臼。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的。人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參與,讓社會規律表現為各種有目的活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種總的趨勢。這種總的趨勢在社會發展的某一階就會表現為社會有機體不斷完善來適應生產力的要求,從社會運動方向來看,社會的發展總是趨向于人的全面解放的終極目標。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性和主體的自覺活動性的統一。總之,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是客觀與主觀,主體自覺性與自然歷史性并重的理論,是科學的。
2.2合乎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在實踐思維方式的指導下,實現了合乎目的性和合乎價值性的統一。發展觀的合規律性這一特性體現了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科學性,較好的解決了“如何發展”這一主題。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從本質上闡述怎樣發展的問題,馬克思從生產方式出發,強調社會生產力的核心地位。因此,我們應該集中精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觀的合目的性這一特性體現了發展觀的價值訴求,是要回答“為何發展”這一問題。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觀是一種重視人的價值的發展觀。人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實施者和參與者,更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社會的不斷發展就是為了不斷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并最終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發展離開人的價值追求,離開滿足人類的需要都是毫無意義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是統一的,并不互相排斥。即目的本身就要合規律,否則人的需求得不到實現。規律本身也要合目的,這才是真正的合乎規律。社會發展之所以是合乎規律的,它本身內在包含了當代人的現實需求,人類在現有生產力水平基礎上,追求自身的合理需要的滿足,社會才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的是屬人世界的規律,人是有意識的、能動的存在物,在人的活動范圍內不存在可以概括一切的客觀規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客觀規律就不再是在自在條件下自發地發揮作用,而是在人們設定的自為條件下為了人類的特定目的而服務的。人類在認識了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制造勞動工具,不斷改進工藝,讓自然界為人類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工具或者自然界就不是“自發”的發揮作用,而是加入了人類目的,人類的外部世界不再是單純的與主體對立的客觀必然性,而是人認識到了的內在于主體的必然性。社會發展遵循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的規律告訴人們,人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改造外部世界,改造自身,從而促進人本身、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侯衍社.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及當代價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張雷聲,張宇.馬克思的發展理論與科學發展觀[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6.
[6]呂世榮.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戴柳 單位: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