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動畫電影色彩的文化內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著名導演張藝謀也曾經說過,“我認為在電影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因素”,他甚至直接將色彩稱作“精神色彩”。其實,動畫電影中的色彩不光具有再現客觀世界原初面貌的積極作用,它更具有“超越眼睛的力量”,傳達出創作者主觀情感的藝術表現功能。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對色彩的某種特定的主觀心理感受,動畫電影設計者的意圖就是將色彩色調的搭配設計與人們所形成的主觀情感相吻合。色調不同,也暗含了人們情緒的起伏差異。以紅色和明亮的黃色為主的暖色調,給人傳達出給人活潑、愉快、興奮的感受。而以淡綠色、米黃色、粉紅色等為主的中間色調,給人以舒適、安靜、平和的感覺。另外,以深藍色、黑色、深綠色為主的冷色調,讓人感到寒冷、抑郁、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所以,動畫片中的各種情緒氛圍的渲染,都可以通過變換顏色的色調和純度來表達。這些情緒的產生并非通過色彩來表露出來的,而是人們在長期間地積累和沉淀過程中形成的心理定式,賦予了色彩某種文化特征。久而久之,這些因素又反過來影響人們對色彩的感覺,人們在看到某種色彩時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它的情感和象征寓意。
色彩的這種情感象征文化,會使人們對不同的色彩產生好惡,人們對于冷暖色調的感受也是從色彩的情感象征中演變而來的。所以,能夠充分地運用色彩的這種情感象征文化心理,用心去體驗、去感受客觀世界中色彩的情感,熟練掌握色彩的規律來進行動畫電影場景的設計也顯得愈加重要。動畫電影色彩運用得好,可以使動畫電影更加的形象生動,使人物更加的飽滿鮮活,使場景環境更加的逼真、引人入勝,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動畫電影的價值,還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受。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要能利用各種不同的動畫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要能給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隨色彩而動,隨色彩而行。動畫電影色彩的應用,可以寫實,也可以夸張,只要能烘托出色彩所需表達的情感和象征意蘊,就是成功的作品。
色彩的地域文化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地域的人對色彩的象征寓意也是不同的,相同的是都呈現出具有本土化的審美情趣和地域特征。不同國度、不同民族在動畫電影的創作中,其對色彩運用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出本國度、本民族的色彩偏好與特色。在影視動畫方面來看,西方動畫注重現實的色調與亮度純度,是在現實的色彩基礎上進行夸張。而中國學派的動畫則著重以色抒發情思,創造意境,不求寫實。因而中國動畫的設色,與我國傳統水墨畫、金碧山水繪畫一樣,往往與客觀事物的色彩有著很大區別,是主觀性極強的一種審美處理方法。不同地區的人們對色彩有著不同的喜好。例如在中國,人們非常偏愛紅色,因為紅色熱烈、喜慶,代表著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在民間,逢年過節娶親就經常可見張貼紅色的對聯,貼紅雙“喜”字,新娘穿戴紅色的嫁妝,大紅燈籠高高掛,哪怕民間的戲曲演員也都是穿紅色戲衣、畫紅色的臉譜等。紅色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美國多數人喜歡鮮艷的色彩,少女著裝喜歡紅色、朱紅色,西南部地區男女老少均喜歡青靛藍色。如美國經典動畫片《白零公主》主人公在森林里歡快地翩翩起舞,場景中的色彩采用紅色、黃色等鮮艷、明亮的色調,從主人公身上穿的農服到周圍環境的色彩搭配,無不體現出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突然,巫婆的出現,場景中的畫面色彩粒咖啡變成了灰黑色、深藍色等,更加襯托出巫婆的陰險、狡詐、丑惡。在場景中大部分的深色調中,使觀眾對主人公的命運更加擔心,這樣的色彩運用時刻牽動著觀眾的心情。由于非洲氣候炎熱,當地人也熱情、直率,對比較鮮艷的色彩非常喜愛。他們在日常生活起居的服飾和環境色彩運用上,通常選擇大紅、明黃、純藍等純色,這些色彩與非洲人特有的棕黑色皮膚形成鮮明對比。了解色彩的地域差異化特征,在動畫片制作中就應考慮這些因素,投其所好,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中國傳統繪畫注重創造意境,而非寫實,帶有極強的主觀性。中國動畫電影著色非常有創造力,中國影視動畫中的色彩就是吸收和借鑒了有幾千年文明的注重“意境”和“神韻”的繪畫藝術,水墨動畫片正是中國藝術家創造出的動畫新品種。我國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就是運用了最具中國特色的水墨畫,使中國畫清幽淡雅的水墨韻味得到很好的詮釋,并充分發揮了水墨畫“墨分五色”的魅力,將中國文人的氣質融入在內,給人清淡深遠的色彩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中國畫不重色彩的豐富,而追求墨色的“氣韻生動”,與他國濃墨重彩的寫實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影響動畫中色彩變化的因素很多,對于不同的地域差別和歷史文化背景,所繪制出來的動畫也肯定是風格迥異,而如何做到在既不違背理論,又能在作品色彩方面獨樹一幟,關鍵還是在把握住色彩主次分明的重點,這才是作為一個動畫設計師的點睛之筆。
色彩的思想文化
當代社會,動畫電影就事論事的傳統表現機制已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很多影視藝術家試圖通過動畫片來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某種思考,擴大觀眾群體。動畫電影藝術的這一演變使電影作品的文化蘊涵更加深厚。而色彩反映著人們的思想與思維方式,它可以傳達多種心理情感,表現更細致的思想變化。有助于營造劇情的氛圍,推進劇情的發展。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中,有一個聲音一直在提醒人們:別忘得太快,跑得太遠,有時也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誰?”這三個字蘊涵著一個深刻的哲學思想。古往今來,無數哲學大師都試圖去解答,但他們窮盡一生也沒能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也許不知道自己是誰,才要一直去尋求,在這里結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過程,而宮崎駿試圖通過電影來詮釋這個問題。一部動畫電影作品的好壞,重要的不在于技術和手段,而在于動畫的色彩,因為色彩是電影的思想,是電影的思維方式,是電影的靈魂所在。在《千與千尋》中,千尋的父母沒有禁受住美食的誘惑,變為了只會吃的豬,小白龍、河神也變得只會按照本能做事,而完全忘了原來的自己,更可憐的是無面怪,連自己的性別、相貌都已經完全丟失。此時的千尋無疑是驚慌與無助的。如何來表達這一情感,我們看到動畫的色彩從艷麗醒目變的暗淡晦澀,這個時候的小鎮充滿哀傷,再加上悲傷的音樂,把觀眾深深地吸引入畫面,讓觀眾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悲涼色彩,隨著思想的融入,劇情也進入了高潮。再后來,千尋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到了人類社會,還幫助無面怪、小白龍和父母重新找回了自己,色彩也變得活潑明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也都在色彩的變化中體現了出來。有時為了更好地表達作者的主觀思想,設計者往往會根據動畫情節環境氣氛等的需要而變更色彩的本來面目,使其更貼切,更具創造力,出奇制勝,令人耳目一新。例如非常經典的《三個小和尚》,烈日當空照,小和尚早已大汗淋漓,身上的顏色也由白變紅,這已不符常理,更離奇的是,當他喝完水后,身上又由紅變白,形象地傳達了作者的意圖,顏色的運用也非常自由。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動畫電影色彩的變化折射著作者的思想變化,可以說每一種色彩都是一種思想的表達,從色彩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對生命的表達,對情感的寄托,對社會的看法,對人們的鞭策,每種色彩都是一個奧秘的世界,承載著諸多的夢。當動畫想讓你用愉悅的心情來觀看時,它會先以輕盈的色彩調動你的情緒,當畫面想讓你對世界充滿憤恨時,它會讓你融進昏暗的色彩里。色彩,一直在表達著情感,詮釋著差異,表達著思想,它是動畫電影中最為深邃的文化。
結語
綜上所述,色彩在動畫電影中,除了具有形象識別、刻畫形象、烘托氣氛等表項功能外,更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蘊。色彩是塑造藝術的重要手段,可以直觀地控制著一部動畫片的情感基調和風格類型,可以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作品的主題思想,直接明了地區分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掌握和了解色彩的表現和運用,能夠為動畫場景設計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影視動畫場景設計中主觀色彩的運用,使動畫有了更大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大千世界、五彩繽紛,我們在動畫場景設計實踐中應把握對象最本質的色凋,理性地篩選刻畫對象的色彩關系,使動畫電影設計能夠去雜存精,去偽存真,使動畫電影得到質的升華。
作者:付晨張秋芳單位: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