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債發行市場改革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不論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如何,也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把國債作為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重要方式。對于各國政府來說,既認為財政赤字不宜過大,國債有害,但又不能根除國債。世界各國的國債發行量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不斷增加。
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國債的認識只停留在國債是一種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因此,國債總是和財政赤字和濫發紙幣的現象聯系在一起的。直到最近幾年,很多人才開始認識到,國債不僅僅是一種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更重要的也是一種籌集資金的手段。只要資金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就會產生經濟效益,就不怕還不了債。而且,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深入人心,對國債理論的認識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從法律角度看,債表示一種借貸關系,債券是一種表示借貸關系的法律證書;從經濟角度看,債表示一種經濟關系,債券是表明資金借用證書的有價證券。我國國債的發行市場隨著這一觀念的更新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
一、我國國債發行市場的現狀與問題
從1981年以來到1996年,我國一共發行國債48次(不包括轉換券)。發行總額6646.02億元。已發行國債共九個品種,八種期限。已償還國債2284.59億元,國債余額為4361.43億元。整個80年代,國債發行數量增長不大。但是90年代以后,國債發行數量逐年增加很快。1991年以前,我國國債沒有一級市場,發行方式基本上是依靠政治動員和行政分配相結合的辦法。這種辦法缺少機構投資人,投資人的金融意識普遍不高。在不存在國債二級市場的情況下,這種發行方式對于完成國家的籌集資金任務,保證重點建設,平衡預算收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當時的國債發行方式是在國債發行歷史的特定階段作為一種臨時措施而建立的。這樣的發行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很多弊病。如籌集資金的對象不是提供資金的部門;而且大宗的國債直接向個人銷售必然增加銷售成本,增加發行時間,不僅影響國庫對于資金的需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條件發生變化,導致發行出現困難;此外,行政分配造成了國債價格的扭曲,資金市場也會同樣扭曲,進而損害已經發展起來的金融和證券市場。
我國國債發行市場始建于1991年。這一年第一次實現了承購包銷的國債發行方式,從而在一定范圍內改變了通過行政分配認購發行國債的辦法。它反映了國債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又是在國債市場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1993年,國民經濟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金融領域銀行的改革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其主要內容是中央銀行將主要從事貨幣政策,專業銀行轉變為純商業銀行,不再承擔政策性任務。這一改革對國債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中央銀行不再允許財政向其透支和借款,這就促使財政部只能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其次,中央銀行將采取公開市場操作的辦法調節貨幣供給,而商業銀行持有國債是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前提。第三,專業銀行的商業化要求其持有一定數量的國債作為流動性最強的金融資產。這就是說,銀行改革一方面要求國債進一步市場化,另一方面。也為國債的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條件。1994年國債市場的重要事件是第一次發行了短期國債,實現了期限品種的多樣化。1995年國債發行基本上仍采用上年的方法,這一年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進行了招標發行國債的試點并獲得了成功。
1996年是我國國債發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債發行采取招標發行的市場發行方式。第二,國債發行從零售市場向批發市場轉變,提高了發行效率。第三,實現了國債期限的多樣化。第四,支持了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1996年的短期國債其主要發行對象是專業銀行和商業銀行,短期國債的發行積極配合了中央銀行1996年4月份開展的公開市場操作業務。
從我國國債發行市場的基本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國債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改革,這些改革是在原有改革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如新交易工具的引進,托管結算系統的建立等,改革為國債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機遇。另一方面,國債市場的發展不能脫離金融市場相對落后這一事實的制約,不能脫離銀行改革滯后于整個經濟改革這一事實的制約。
二、世界各國國債發行的特點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公認的一個規范的國債市場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利率水平的確定通過市場供求調節。市場資金的多少是相對的,利率可以調節資金的供求。利率在市場中表現為債券的價格。利率高時,債券價格低;反之,利率低時,債券價格高。從發行人的角度來看,價格高則供給增加,價格低則供給減少。因此,供給曲線左低右高。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價格高則需求減少,價格低則需求增加,因此需求曲線左高右低。供需平衡點在供需曲線的交點上。
當利率水平處于供需曲線的交點時,則用最低的成本籌集到最大數量的資金。因此,理想中的籌集資金方式就是能夠按照準確計算的供求關系而確定利率條件的方式。
2、以機構為承銷或投標的主體。直接向個人發行,由于環節多,發行時間長,發行成本高,因此不宜作為發行的主體方式。很多國家只在發行儲蓄債券時使用這種方式。大多數國家主要是向銀行和其他中介機構發行,個人主要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
3、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機構投資人具有資金穩定、投資期限長等特點,最適合購買國債。由機構投資人直接投資國債,可以降低成本,延長國債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