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課程管理設立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西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與特點,其次設計了專業課程設計改革的內容,最后論述了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優化方案,主張應力求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統一,突出能力與技能培養,納入從業職業意識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改革;突出特色
旅游管理專業在我國高等院校的設置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到現在經過了近四十年的發展,相對進入到了一個學科體系比較完整的階段。到2007年底,全國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開設有旅游系或旅游專業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目前在我國,不同學歷層次、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都不盡相同,值得在學科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加以探討與研究,以有利于學生的培養。
一、西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以及特點
1、西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西安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基地,高校數量比較多,同時在西安現有的高校里,80%的高校都設有旅游管理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體系相對比較全面。有博士、碩士與本科層次的,也有專科層次的。不同學校依據各自的培養重點與方向,在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上差異比較大。
(1)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各個學校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都列入在課程體系中。這些課程一般包括:管理學原理、旅游學、旅游資源學、旅游經濟學與飯店管理。
(2)在課程體系中一般都包含兩個專業方向的課程。一個是旅游企業方向,如旅游飯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區,另一個是導游方向。
(3)在現有所有高校的課程體系中,都包含有專業綜合實習。但是,因不同的培養層次,關于旅游技能課程的設置,各個學校不盡相同。本科層次偏向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與高職層次差異就顯著點。高職層次更注重于素質、技能、能力的培養,因此實踐課程往往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多,并且一般設置有四到六個月的頂崗實習。
2、西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
基于上述不同院校課程體系的比較分析,目前西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如下:
一是課程體系設置因地制宜,適應市場變化與需要。西安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地,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優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收入與旅游接待人次都排在全國前列。因此,西安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基本與市場人才需求吻合。二是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依托不同的學科,形成不同培養方向。
二、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一般內容
適應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市場人才需求的需要,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一般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大學公共課程;二是專業理論課程,包含有必修課與選修課;三是實踐教學。在不同院校,這三個部分的課時比例要求不一樣。本科階段,理論課程的課時相對對于實踐課的課時,高職階段,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的要求,專業理論課課時與實踐以及技能教學的課時不會相差很多。以《旅游學概論》為例,它是專業必修課,一般安排在第一學期,每周三個課時,總課時五十四,其中實踐教學環節四節。
三、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問題與優化
近30年來,高等旅游教育為我國高速發展的旅游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專業人才。但同時,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設與行業發展建設不適應、旅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兩大突出問題。一方面,本科層次的畢業生轉行放棄本專業;另一方面,高職層次學生不甘就業現狀,跳槽頻頻發生,同時還存在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旅游企業中高級管理人才的空缺成為企業發展的尷尬。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課程設置陳舊老化以及學生能力與技能培養的欠缺是重要原因。
1、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問題分析
(1)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目前高校課程體系一般都包含三部分,公共課、專業課與實踐課。就旅游管理專業來說,也不例外。所有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嚴格由著三部分組成。一般這三部分的比例是,公共課程占總課時的40%,專業課與教學實踐占60%。但是由于旅游管理學科較強的操作性與實踐性,要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課時比例進行教學,很顯然在某些環節的教學是縮水的,不夠的。因此,不同專業在課程體系結構上應該顯示專業的差異性,應根據該專業的實際進行課程比例的設置。
(2)技能與能力培養不突出。從現有設置有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校的調查分析,造成學生普遍就業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專業技能與能力培養不突出。旅游管理學科較強的操作性要求學生在學習階段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與專業能力。例如,人際交往的能力、語言能力、判斷與決策能力等,適應企業與工作需要的飯店一線基本技能。但是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則是學生的適應能力與技能等不夠理想。
(3)專業特色不顯著。課程設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意味著通過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傳授,學校教育要培養何種規格人的問題。由于旅游學科的不成熟和復雜的依托專業背景,許多旅游院校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把握不準,有些教育機構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計劃的專業特色已經淡化到難以識別的地步,各院校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大同小異。所有課程包括飯店管理的有關課程與導游有關課程,學生在校期間都無一例外地學。說明現行的旅游管理專業特色不明顯,缺乏明確的核心主干課程,影響學生專業特長的形成和發展。另外,適應本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學科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應體現一定的地域性,將與本地旅游資源及開發、旅游業發展等相關的內容列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形成地方特色課程。
(4)教學實踐環節不突出。實踐教學的問題一個方面是教學學士不足,一是實踐內容不到位,缺乏相應的考核體系。根據對西安部分本科院校教學計劃的分析,本科高校一般在第8學期安排畢業論文設計,時間都為6周。而一般的高職層次,專業綜合實習是安排在第六學期4到6個月。專業綜合實習環節各個院校都能體現在教學計劃中。但是關于課程實習與技能實訓,卻存在實踐環節嚴重不足的現象。大多數旅游院校缺乏基本的服務技能模擬實驗室,不能進行良好的校企互動。即便是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實踐,因與企業的溝通有限,旅游企業把實習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學生到企業實習多是充當勞動力的頂崗實習,無法進行換崗實習和管理實習。此外,由于實習安排在畢業最后一學期,學生都有就業的壓力,往往造成實習流與形式。
2、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優化
(1)細化培養目標,力求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統一。培養目標決定著課程體系的基本內容與辦學方式。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堅持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統一的原則,同時適應市場的需要。面向旅游宏觀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培養基礎知識較為扎實,操作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服務意識的中高級應用性人才。加強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確定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特色課程,以及相應的選修課程。在課程研究的基礎上,分方向確定旅游企業方向的相關課程與導游方向相關課程以及旅游休閑、旅游賣場、旅游航空等方向的相關課程。同時,針對旅游業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針對地方實際或學生就業的領域,開設適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課程,使學生畢業之后能以最短的時間適應工作崗位。例如西安高校可以開設《陜西文化史》、《陜西民俗》等課程。
(2)調整學科課程體系設置結構與比例,突出能力與技能培養。旅游管理專業強的實踐與應用以及操作性,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處理理論教學外,應強化突出學生能力與技能的培養。例如,陜西教育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該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嚴格區分了課程實習與專業綜合實習,基本上該專業的每一門課程有對應有一定學時的實踐教學。理論課的實踐環節一般是4到8課時,而實務課的實踐環節課時一般是理論課的兩倍。同時在第六學期集中進行專業綜合實習。因此學生在旅游企業的表現都十分突出,有大部分學生能順利解決就業問題。可見,能力與實踐培養仍然是該學科課程體系的重點。
(3)從業職業意識教育應納入到課程體系設置中。在課程體系中納入旅游職業意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熱情和就業意識,可以引導大學生對“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學生明白熟悉基層工作和具備嫻熟的業務能力是成為優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礎。旅游行業就業以及職位晉升的潛規則與其他行業的差異使得學生在從業后很長一段時間必須從事一線工作,在一定歷練后才能晉升。因此,有必要在專業培養的開始進行這樣的職業意識教育。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旅游管理專業強的實踐與操作性,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因此,不僅要求教師的專業理論功底深厚,同時要求教師的實踐與操作能力要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組織實施實踐教學環節。首先要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創造教師到旅游企業兼職或掛職實習、交流與進修學習的條件,使他們能深入到旅游實踐的第一線,以了解旅游業的最新發展態勢。其次,聘請行業的培訓師到學校兼職教學,形成一支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再次,鼓勵教師更新原有知識結構,構建系統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加強年輕教師應加強科研能力培養,以科研促教學,做到教學科研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