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校園教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校園文化建設能促進學校發展
校園文化是師生學習生活的一種物質環境與精神氛圍,每個師生員工都受其影響,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到這個環境的建設與培植,又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一氛圍的陶冶和塑造。例如:紫泥中心小學堅持“書畫陶冶、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以“練字、戀書、煉人品”為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把開展書畫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和加強校園文化的切入點,廣泛開展各項主旨教育活動,形成了書畫教育的學校文化特色,被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授予“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成為漳州市第一所省級“寫字教育實驗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能整合教育功能。青少年思想活躍,容易受外界環境感染。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校園就是一本好的教科書,走在美麗的校園里,隨時都能感受到詩情畫意、文馨墨香,這既能給人以美的熏陶又能激發學習熱情。如石碼中心小學在每一幢樓、每一個教室,每一面墻、每一條走廊,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專欄,懸掛著學生的作品、名人事跡、格言警句等,創建立體環境文化,使全體師生時時、處處去體驗“我能行”、“我做對了”、“我做好了”、“我成功了”,激勵全體學生“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的競學的熱情。
二校園文化建設能培育良好校風
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它能夠通過校風、教風、學風和學校的師生關系、精神面貌、活動情況等表現出來。如山區學校程溪中學發揮地緣關系,與本地駐軍建立了共建共學互動關系,常年邀請部隊優秀官兵擔任“校外輔導員”,建立“心理咨詢站”,每年組織新生軍訓等,形成了“綠色軍營、青春校園”的辦學特色。該校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被推選為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全國典型,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省級新聞媒體多次進行專題報道。但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還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主要有:一是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普遍處于被動建設的無序狀態,主動作為的氛圍不濃,缺乏長遠規劃。二是校園文化活動形式過于單調,存在走形式、搞應付、做擺設,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和影響力。三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缺乏個性內涵,未能凸顯自身內在特色優勢。四是校園文化建設時代感不強,沒能與時代及時跟進,敏銳地吸收新時期的文化元素,加強對青少年的適時引導教育。
一位哲人曾說:“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營造良好氛圍,創建特色品牌,培育人才梯隊,使其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成為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成為品學兼優的教科書。一要營造氛圍。一是搭建平臺。完善校園設施,美化育人環境,讓每一處花草都會“抒情”、讓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讓每個空間都發揮出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利用新型媒體,建好校園網站,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陣地。二是開展活動。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認知結構、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和身心特性,開展各種社團活動,結合重大事件、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或教育儀式,豐富師生業余生活,增強校園文化氛圍。三是拓寬陣地。把校園文化建設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學校走進社會,主動融入大環境,把校園文化活動的觸角延伸至校外,建立校外的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借助社會力量,開展共建共學活動,以校外文化來推動校園文化,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二要突顯特色。一是創新文化內涵。積極借鑒有益的外來經驗,敏銳地吸收和反饋新文化,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及時傳播宣傳現代文化,使校園文化更具時代氣息。二是發掘文化資源。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文化底蘊等,以及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發展經歷等,從中發掘內容獨有的東西,培植風格獨特的文化,塑造精神獨具的校貌,創造一些“土特產”。三是提煉本校精神。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最具實際意義的精神特征,是最具教育意義的精神財富,是學校的立校之本。要注意凝煉本校的人文資源,及時總結創建成果,發掘身邊的事、周邊的人所創造的典范,達到自我覺悟、自我播種、自我發育、自我成熟。三要培育人才。一是發揮教師專長。教師是一本無字德育書,學生時刻都在閱讀、效仿。發掘骨干教師的潛力,鼓勵支持優秀教師的專業創新和成果展示,建設一支有特色、有戰斗力的教育團隊。二是激發榜樣力量。注意發現、培養有潛力的文化特長生,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條件,利用先進學生的榜樣作用,增強師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使全校師生始終在溫馨氛圍中工作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尚情操,在良好習慣中提高綜合素質,帶動整體氛圍的形成。三要擴大教育影響。把總結凝煉出來的校園文化精髓及時化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化為全校師生的行動,成為學校工作的目標導向,成為全校師生的價值航標,在實踐中培育,在培育中成熟,促進學校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作者:藍妙鴻單位:龍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
1道德教育工作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
道德是一個民族繁衍生息過程中長期積攢的優秀文化元素的結晶體,是約束社會民眾個人行為的重要指標。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就青少年群體而言,道德認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基礎教育工作的成效。
1.1有助于正確價值觀的建立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重要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會在這個時期形成。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很清楚地告訴青少年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并且通過眾多的教育實例以及理論分析,可以讓青少年透徹地理解,為什么這樣是對的。人的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量變促成質變的過程,只有在青少年時期通過正確的引導,才能夠保證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由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1.2有助于良好學習氛圍的構建青少年時期是學知識、學文化的重要時期,古語有云:幼學如漆。古時有孟母三遷,可見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良好的學習氛圍對現代教育十分重要。德道教育工作能夠結合具體事例不斷教育、不斷感染我們的青少年,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從而形成群體效應,構建起良好的學習氛圍。
1.3有助于青少年正確審美情趣的形成審美情趣是一個具體的自然人在長期的觀察、判別、思考過程中形成的審美鑒賞能力。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十分重要,若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偏離主流審美,就很容易“變態”,進而形成不正確的、畸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展現人性美、社會美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主題,只有正確地看美、審美、品美,才能夠構建起健全的人格。
1.4有助于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人是社會性動物,只要有人就會有群體;相反的,群體的行為也會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個人。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是面對整個青少年群體,每個人都會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成長、不斷成熟。所有人的共同成長的結果就是構建起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日益加深,而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素質將影響到未來的社會。因此,高校必須積極響應社會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工作的號召。以加強高校內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快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而且,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門,建設和諧的校園是高校的社會責任。因為,高校本身就是社會知識和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這也進一步說明了高校應當通過自身工作的努力,構建一個和諧而文明的校園環境,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和會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當然,建設和諧校園,必須要科學而正確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要根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原則,將高校的每一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能夠完美的完成。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現實意義
建設和諧校園并不只是一種理論和口號,它有著豐富的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這種現實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構建和諧校園,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園本身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是社會主義文化、知識和思想傳播的主要陣地,其培養人才的任務更是承擔著國家未來的希望。因此,建設和諧校園實際上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高校繼續發展的一個必要的趨勢。而當我國的高校被建設成為和諧校園,又能夠為教育提供一個和諧的環境、科學的組織結構與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在這種狀況下接受教育,必然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此外,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能夠幫助社會提供一個更加規范的和諧指導理論,這必然會大大豐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與此同時,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本身就為思想的激烈碰撞和知識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而且,學校作為社會思想傳播的風向標,其所具有的帶動性和標志性特征,還將推動社會其他行業和領域的思想政治文明建設,從而加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其次,構建和諧校園是教育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客觀事物都有其本質的發展規律,尊重這一規律能夠實現事物更好的發展,而違背這一規律,必然會阻礙社會主義的發展。教育機構作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最為關鍵的途徑,要想真正實現其培養人才的目標,就必須遵循其固有的客觀規律。通常情況來講,一個學生的成才,必然需要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需要一個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導。所以,學習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學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將學生的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完成教育思想和和諧思想的完美結合之后,高校必然會走向一條以育人為本、尊重勞動、知識和創造的教育道路。而這條教育之路,也正是和諧社會所倡導的,是能夠統籌各方面資源,并將這些資源的利用程度發揮到最大的科學教育之路。在這條道路之下,學生的成長和健康發展也必然能夠獲得最大的保障。最后,構建和諧校園是實現校園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就目前來講,我國有很多高校沒有將自身的資源整合起來,完成最大化的利用。這種狀況之下,我國的高校在進入新時期的發展之時,就會出現諸多的問題,甚至會以為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造成發展的停滯。而構建和諧校園,其本身的要求就是要挖掘學校內在的資源,并通過必要的改革和創新,將高校的發展推上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之路。而且,和諧校園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它的宗旨在于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為學生提供一個教育隊伍優秀,教育資源豐富、教育目標明確的校園環境,真正為培養社會的頂尖人才配備良好的物質基礎。此外,建設和諧校園,還能夠提升高校內部的文化品位。就目前來講,我國有很多的高校在內部的文化建設上存在很大的誤區。一個高校的文化建設不只是宣傳板或者文化角的存在,更多的是需要將高校的內部文化轉為影響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力量。而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將高校文化建設成為一個具備強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力量。而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設一個和諧的高效校園,正是能夠滿足高校文化建設的需求。
二、構建和諧校園的措施
由上述論述不難看出,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建設和諧的校園對于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而且,隨著國家環境的變化,高校也必須進行革新,以適應社會的變化。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措施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創造良好教育環境
市中學是市一所市級示范中學。由于香港實業家、慈善家先生無償捐資250萬元助學,為感念先生之盛德義舉,遂決定以先生名字為學校冠名。學校現有學生1160人,教職工188人,專任教師138人,其中副高級職稱以上專任教師9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5.3%,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102人,具有碩士學位或碩士研究生結業的共38人,國家和省級骨干教師24名。在省級以上教學比武和學科競賽中榮獲大獎的有20余人,有兩位教師榮獲曾憲梓基金獎。有40余篇教育論文、教育論著在國家和省級刊物上公開發表,120余人次的200余篇論文、科研成果在國家和省級教育部門組織的學術評比中獲獎。7人被評為“市級課改最佳教師”,7人被評為“市級課改最佳新秀”。
為了加快學校的發展,市政府決定投入5000萬元興建新校區。2003年,一期工程竣工并順利實現學校搬遷。新校區位于雙福路中西側,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學校擁有教學樓、藝術樓、宿舍樓、食堂、標準的田徑場地、籃球場、排球場、浴池、超市,配備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美術畫室、音樂琴房、階梯教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固定資產6000萬元。
近幾年,學校把環境改造、環境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工作議程。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努力增強全校師生的環境意識。學校確立了創建省“綠色學校”的目標,做出關于創建省“綠色學校”的決定及創建要求,開展了一系列創建活動。
科學有效的管理
一、學校領導高度重視
1、成立了環境教育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親自負責組織指導
當一名人民老師,那是我求學階段最執著的追求。做一名讓學生愛戴的優秀教師,是我從事教育事業永恒的追求。
1995年8月我走進了明集初中的大門,擔任地理學科的教學工作,并持續擔任班主任至今。從1998年開始進入學區進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實踐和不斷進修中逐漸成長,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最受學生愛戴的教師,被共青團縣委授予“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受到縣委縣政府嘉獎表彰。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新課程的推出與實施,像春風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潤了教師的心田,使得教學改革的目標更加明確了,教學改革的勁頭更足了,教學研究也更進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體現在課堂的教學中。我嘗試著“先學后教”,針對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學的輕松、愉快,成績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大大拓展學習的范圍,提高了學生的地理素養。是學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斷探索教育規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2001年11月《讓思維閃現創造性的火花》獲“2001年全國優秀地理教研論文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2005年6月《為學生構建展現才華的平臺》榮獲山東省2005年中小學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1月《淺談地理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全市職成教育論文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2007年6月《新課程下地理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嘗試》,被評為“教研成果一等獎”,并發表于2007年《教育教學研究》雜志第六期。2002年3月在地理優質課評選者榮獲全校一等獎;2004年6月所執教《北方地區》獲全縣初中地理優質課評選中被評為二等獎;2007年6月所執教的《齊魯大地》一課在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主辦的“2007中國教育系統優秀教案全國評選”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我堅信“用心去開啟孩子的心扉”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為了孩子”,今生無怨無悔;“關注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是我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我也從學生們的成長中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輔導孫帥在全縣第四屆中小學創新教育與實踐活動節中,榮獲手工制作類二等獎;2003年11月輔導的孫曉燕、高銀朋同學在“全國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競賽”中獲優秀個人,所在的2002級獲為優秀集體,本人也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2004年6月在全縣初中生地理小論文評選中榮獲輔導教師二等獎;2004年12月輔導的趙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園模型》在全縣中小學科技創新作品大賽中獲優秀作品獎。焦倩倩的《校園模型》在全市創新作品大賽展評中獲全市三等獎。2006.6輔導的劉云同學在“感恩社會.感恩父母”鄒平縣“動感地帶”青少年書信大賽榮獲二等獎;2007年7月在第一屆“地球小博士”全國科技大賽中,輔導的焦倩倩、張寧獲得全國一等獎,高凱獲得二等獎,趙璐璐獲得三等獎。
我校的科研之風已深入人心,許多市縣級課題紛紛立項,今年我被北京教育出版社恒謙教育研究院聘為“初中地理學科湘教版主編”,帶領全體地理老師加入了“新課標教材對比解讀研究”項目,正在積極進行教改探索。
一份春華,一份秋實,在教書育人的道路我收獲的是那一份份充實,那沉甸甸的情感。讓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為熱愛學生的一團火,將自己最珍貴的愛奉獻給孩子們,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