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醫學專業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醫師隊伍的建設,提高醫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保障醫師的合法權益,保護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條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專業醫務人員,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醫師,包括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
第三條醫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執業水平,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保護人民健康的神圣職責。
全社會應當尊重醫師。醫師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
摘要: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系在深入行業基層調研的基礎上,基于學生未來就業的基層口腔衛生服務崗位對職業能力的需求,開展三年制高職高專口腔醫學教學改革研究,探索符合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求的三年制口腔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口腔醫學;基層;醫療崗位需求;職業能力
我國是口腔疾病的高發國家,而目前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和口腔衛生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且地區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村基層地區的人們仍得不到正規有效的口腔醫療衛生服務。因此,高職醫學院校為社會基層培養高素質的口腔醫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符合現階段中國國情,是解決當前基層口腔衛生需求問題的重要舉措。但由于各種原因,高職醫學院校口腔醫學專業在教學模式上普遍存在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高度模仿五年制本科、口腔基礎和專業課程課時不足、教學內容應用性不強、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致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崗位適應性差,動手能力不強,難以適應基層工作崗位的需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高等醫學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具有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1],如何培養符合現代和未來崗位需求的醫學人才是高職醫學院校不可回避的問題。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系在深入行業基層調研的基礎上,基于學生未來就業的基層口腔衛生服務崗位對職業能力的需求,開展三年制高職高專口腔醫學教學改革研究,現就基層口腔醫學人才需求調研、職業能力分析、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探討。
1基層口腔醫療人才需求調研
為了使我校開設的口腔醫學專業能夠更適應行業發展和市場的需求、課程教學適合實際崗位需要,本著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調研組深入珠三角、粵西地區以及周邊市縣區,對63家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口腔醫學專業人才需求、工作任務和流程、職業核心能力、崗位知識與技能需求、行業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調查,調查對象主要包括社會用人單位負責人、臨床一線工作者、相關行業企業負責人、人才市場上有關企業的招聘人員、我院歷屆畢業生等,采取了個別訪談、參觀交流、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進行調查。高職高專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主要是基層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口腔診療中心、個體牙科診所等,主要從事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修復和預防工作。基層口腔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人才需求的重點是熟練掌握口腔疾病的診治和預防技能、各種義齒的設計和制作技能、各種牙齒的拔除技能等,能與病人進行融洽的溝通,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具備獲取專業領域新技術、新方法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等。調研組在深入基層調研的基礎上,明確基層口腔衛生服務單位的崗位人才需求現狀,在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市場需求和社會崗位群發展變化的情況下,基于學生未來就業的基層口腔衛生服務崗位工作過程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提出并分析了高職高專口腔醫學專業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2基層口腔醫療崗位的職業能力分析
1臨床醫學專業方向建設的長期實踐
1.1臨床醫學專業建設概況
南華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始辦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規模維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開始突破600人。長期以來,以部屬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為參照,結合地方院校特點,全面規范辦學,培養了11000多名完全適應地方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能夠引領基層醫療衛生技術進步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歷屆畢業生中涌現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業績的優秀人才;同時涌現出了數十位院校長、一批衛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國科學院院士、“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專家學者。本專業在長期的建設與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較高的辦學聲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成為我校醫學教育的龍頭專業。
1.2專業方向建設的不斷實踐
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在本科專業設置規定的框架內,通過創設和調整,先后建設了多個專業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國開辦眼耳鼻喉本科專業。教學成果《為社會主義培養急需人才———眼耳鼻喉專業的創建》于1990年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1998年教育部進行專業調整,該專業被并入臨床醫學專業。我校為適應醫療、教學的實際需要,將其調整為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個方向,繼續培養能在醫療衛生單位、教學科研部門從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1989年,開辦婦幼衛生專科專業,1997年升為本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婦幼保健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婦幼保健專業人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越來越高。1998年專業目錄調整,婦幼衛生專業被調整為預防醫學專業的一個方向;2007年調整為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個方向即婦幼方向,堅持培養能在醫療衛生單位、教學科研及相關政府部門從事婦兒臨床、婦幼保健、婦幼信息管理及婦幼衛生管理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2004年,開設臨床醫學專業腫瘤學方向。由于人口劇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惡性腫瘤仍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導致死亡的首要疾病。開設一門或幾門腫瘤學課程,仍不能全面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為此,我們在臨床醫學專業中開設出腫瘤學方向,通過重構課程體系,使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更加系統地學瘤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掌握腫瘤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基本技能,以培養能在醫療衛生單位、教學科研部門從事腫瘤防治與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2006年,開設臨床醫學專業急診醫學方向。我國每年因碎死、創傷、心腦血管急癥等所致的死亡病殘事件不斷上升。現有專職急診醫師數量少,大多數沒有經過急診醫學專業培訓,遠不能滿足臨床實際需求。為此,我們在臨床醫學專業中開設出急診醫學方向,開展急診醫生專業化教育,培養能在醫療衛生單位、教學科研部門從事急診診治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以支撐急診事業的不斷發展。2008年,開設臨床醫學專業放射醫學方向。放射醫學主要研究電離輻射對人體的作用、機制、損傷與修復規律,研究放射損傷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類學科專業齊全的優勢,在臨床醫學專業中開設出放射醫學方向,培養能在醫療衛生單位、科研院所部門從事放射醫學及防護、臨床腫瘤放射治療、放射病診斷、核醫學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2010年,開設面向農村的全科醫學方向。發展全科醫學是我國未來醫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大力培養全科醫生則是發展全科醫學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利用1989年開辦的臨床醫學(農村)專業的經驗,在湖南省衛生廳的支持下,面向湖南鄉鎮衛生院,開辦了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培養能從事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能開展衛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詢等綜合服務,具備一定的業務指導與管理能力的實用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
2臨床醫學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醫師隊伍的建設,提高醫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保障醫師的合法權益,保護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條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專業醫務人員,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醫師,包括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
第三條醫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執業水平,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保護人民健康的神圣職責。
全社會應當尊重醫師。醫師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