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對話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人類正步入對話的時代,對話正逐漸成為人們的生存狀態。對話教學是對話的時代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回應。對話教學中的對話,不限于純粹的言語形式,而是師生雙方精神敞開的互動交流。對話教學包括五種內涵: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溝通的、合作的教學,互動的、交往的教學,創造的、生成的教學,以人為目的的教學。對話教學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命。在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倫理、教學思維等方面,對話教學均有革命性的建樹。雖然對話教學成為普遍的教育現實為時尚早,但作為現代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新的教學精神應是無可爭議的。
【關鍵詞】對話教學對話對話教學
目前,“對話”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關鍵詞。從國際事務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政治領域到學術領域,“對話”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狀態,同時也成為人們達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類社會似乎正步入一個對話的時代。我們相信,一個新的時代會使教育精神的內涵獲得極大的豐富,“對話”將會發揮它在當代教育以至未來教育中的價值。作為學校教育主要途徑的教學必然會與“對話”聯姻,從而生成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我們姑且稱之為“對話教學”。回顧教育的過去,對話教學是存在的,以對話為手段的教學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處在非對話時代,對話僅僅成了一種教學的藝術,而未成為教學的精神。這樣看來,我們提出“對話教學”,在某一個側面,可以說是古老的教育藝術的復興,但整體地看,是對當代社會對話精神呼喚的回應。
一、對話與教學對話
一般地理解,對話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談話;二是指雙方或多方之間的接觸或會談。對話在這里實際上被理解為與單個人的獨白相對應的一種言語形式,屬于純粹的語言學現象。超越語言學的視界,就會發現對話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還具有社會的和文化的意義。站在社會學的立場上,一個人或一類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才能參與到一定的對話情境中。所謂資格,是指權力和能力素質的總和。資格的存在,使得對話不會是任何兩個人或兩類人之間無條件的言語形式。處于社會或專業領域不同等級的人,由于權力和能力素質上的不平等,很難進行實質性的對話。在權威主義的社會中,“你沒有資格跟我對話”的心態是客觀存在的。站在文化學的立場上,兩個人或兩類人必須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才可能坐下來對話;否則,處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由于信念的不一致,也很難進行實質性的對話。
廣義的對話,也可以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亦即人與各種文本之間。這種對話并不以口頭語言的交會為特征,而是通過人對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開。在此意義上,今人可以與古人對話,一個人可以與客觀存在但他極可能永不會熟識的人進行對話。這種對話在現代社會,尤其在信息網絡的時代,會變得越來越普遍。
教學與對話是緊密聯系的。發生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情境中的對話,我們稱之為“教學對話”,在廣義上,它存在于自古及今的教學過程中。總結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教學對話具有方法和原則雙重性質。
(一)作為教學方法的對話
教學在傳統教育中主要具有兩層含義:一為教師教,學生學;二為教師教學生學。這兩者就構成了傳統教學的內涵。前者強調教師和學生以教學內容為中介展開“我教你學”的教學活動;后者強調教師在知識傳授之外,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看來,傳統教學似乎是魚漁兼授,但總的說來,授人以魚,仍是傳統教學的主題。起碼在我國,教學,基本被理解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活動。這是一種怎樣的教學呢?教師要傳,學生就得接;教師要授,學生就得受。由于解惑往往是變相的傳授,所以傳統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傳接、授受活動。顯而易見,教師和學生在傳接、授受著一種在他們之外的被稱為教學內容的東西。教師作為傳授者,聞道在先,術業專攻,對學生而言是“先知先覺者”。師生知識上和年齡上的不平等,實際上使傳統教學成為“傳話教學”。在傳話教學中,即使是形式上的對話也是極少的,在“滿堂灌”之余,只是一些近乎機械的問對,實在談不上是對話。師道尊嚴,使得通過對話生成新知幾近妄想。
但是,教學從幾千年前就有了多樣性的萌芽。且不說任何實際的教學多少會有對話的因素,以對話為教學手段的自覺行動也已出現。中國的孔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對話在孔子和蘇格拉底那里是自覺應用的,而且的確產生了教學效益,是當之無愧的教學對話。但是,他們所處的時代,等級森嚴,民主的精神遠遠沒有到來。盡管教育家個人會有民主的作風和與學生對話的情懷,整個時代還是非對話時代。在非對話的時代,對話就只能是一種技術,教學對話也只能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只有在教育歷史不斷前進的步伐中,對話才逐漸從教學藝術轉化為教學精神,或者說教學原則。
(二)作為教學原則的對話
作為教學原則的對話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意味著教學從知識的傳授走向知識的建構。對于學生來說,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發生在對話與合作之中的知識生成。[1]因此,教學的對話原則的意義之一是追求教學的創造性質。“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之中創造的”。[2]其次意味著師生關系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師生關系。這里的對話,不僅僅是指師生雙方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3]因此,教學對話原則的意義之二是追求教學的人性化。
二、對話教學
由于對話既可以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又可以是一種教學的原則,對于對話教學的理解很容易分為兩個方向:一是把以對話為手段的教學視為對話教學,二是把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視為對話教學。作為對對話教學的初始理解,兩者都不存在錯誤問題,但兩種理解的意義差異是很大的。第一種理解的實質是對話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第二種理解則是指體現現代對話精神的教學。作為一種語言學形式的對話和作為一個時代的行為原則的對話雖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對話原則顯然承載著厚重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進一步講,對話教學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質的教學。對話教學可能以對話方式的教學呈現,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對話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屬于對話教學。對話的精神是與現當代社會民主化的潮流以及人類的后現代生存狀態相聯系的。對話教學是時代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