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在工程文化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跨文化背景的工程文化建構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有助于豐富工程文化的內涵,增強其多維性與豐富性,并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高效的方式方法。
(一)工程背景教育功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工程建設也呈現出蓬勃之勢。隨著全球化市場經濟模式的產生與發展,跨國經濟行為已不再顯得陌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我國在國際工程承包中已占有一席之地。由于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獨特的宗教,因此在價值觀、道德標準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在工程文化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有助于培養符合國際標準,卻又能立足于實際,解決好中國問題的,具有創新能力與實踐經驗的人才。而在實際教學中,跨文化教育、跨文化審美,未來的發展方向,必將面臨著一個多文化共存的發展環境,在工程文化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于了解本民族文化,認知他民族文化,促進不同文化間有效、有益的交流,都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
(二)工程生態教育功用
工業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但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可以看到,工業文明讓人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也打破了和諧的生態環境,人類不得不面對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等一系列問題。這也充分證明,人類活動如果不在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以內進行,即使可以創造文明,或者推進文明,但也要承擔自然反噬的惡果。其實早在數千前年,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已經記錄了人們對于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周易》有云:“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正是因為堅信天地育人的理念,因此易經以六十四卦描繪出天地人共存,萬物共榮的獨特體系。而宋學大家朱熹也曾說過“: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可見人與萬物平等這一觀念起源早、流傳時間長,人與自然應該保持和諧共存,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得到共識的生態哲學命題。雖然此時人們的生態倫理學意識稍顯稚嫩,但不得不說,這些觀念在當前資源流失、環境污染等復雜情況并存的情況下的工程文化建構具有十分積極意義。此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提倡生態上的和諧,也提倡對自然之美的欣賞。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自然是由各種生命個體構成的世界,萬物平等,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順應天性的生命存在模式,值得人們去客觀對待。而作為自然最有魅力,最值得人們去欣喜與敬佩的,便是它孕育生命、培育生機的模式。人類作為自然中存在的生靈,只有能夠欣賞自然所帶來的生機,才能夠真的達到天人合一,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提升自己與自然溝通的能力。而當人與自然能夠充分溝通時,便能更加充分且合理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三)工程道德倫理教育功用
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準則。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套自成體系的道德約束機制。孔子有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基于仁,又擴展出恭、寬、信、敏、惠五德,從而勾勒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體現的節儉節約;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體現的誠實守信;由“敏于事而慎于言”所體現的吃苦耐勞、腳踏實地。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優質元素,為工程文化的建構與企業文化的拓展提供了珍貴可靠的資源。
綜上所述,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行為準則、價值取向融入工程文化,將傳統文化道德之維應用于現代工程文化建構,接地氣、合實際。不僅可以豐富工程文化內涵,為工程文化的實施與推廣提供更多樣的表現形式,更可以為工程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引,客觀評判民俗文化與舶來文化之間的交互關系,解決文化沖突,推動企業發展與工程技術進步。
作者:張宇張喜君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